欢迎访问公厨网

河西学院

  • 区域:全国
  • 学校电话
  • 地址: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北环路846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1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河西学院(HeXi University),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是甘肃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由复旦大学对口支援,入选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高校,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院校,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河西高等学校协作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 

河西学院前身为1941年创立的甘肃省立张掖师范学校;1958年成立张掖师范学院,历经改办停办;1978年恢复张掖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原张掖农校和张掖地区职业中专并入;2001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河西学院;2014年原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张掖市人民医院并入。

截至2024年8月,学校占地面积近4000亩,校舍面积71.2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6.01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65.57万册,电子图书191.04万册;设有20个二级学院,开设72个本科专业;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教职工3213人,其中专任教师1151人;各类在校学生21334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新疆教育司拟在甘肃设立多所师范学校,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同年秋,甘肃省教育厅决定成立“甘肃省立张掖师范学校”,并于当年开始招生。《甘肃省志·教育志》载:“国立西北师范学校迁往临夏,原临夏师范学校迁往张掖,更名为“张掖师范学校”,校址暂定为文庙。

1942年,张掖师范学校由文庙迁往木塔寺,称“简易师范班”,招收小学毕业或同等学历者,学制四年;同年8月,蒋介石视察张掖曾巡视张掖师范学校,并拨款维修。

1945年,张掖师范学校增设三年制普通班,招收初中毕业生。

1949年9月,张掖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张掖师范学校。

1950年4月,张掖师范学校、张掖农校、张掖中学合并成立“省立张掖联合中学”,内设师范部、农校部、中学部。

1955年春,甘肃省政府决定恢复张掖师范建制,在张掖市北郊清明坛重建校舍;同年8月,学校正式招生,并逐步形成三年制中师(招收初中毕业生)、三年制初师(招收小学毕业生)、三年制幼师并存的学制格局。

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各行各业掀起了“大跃进”的热潮;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高等院校分中央部委办、省办和地方办学,分级管理。在此背景下,张掖专区开办了工、农、师范、医、艺术等五所高等学校。

1958年9月,在张掖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合并张掖二中、张掖青东,成立张掖师范学院,校址即今河西学院南区,成为张掖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新成立的张掖师范学院开办附小、附中、附师、师院教育,设语文、数学、生化、体育四个专业6个系科及1个幼儿教养员训练班,教职工30多人。1959年初,既有师范类学生621人,其中中师生415人、高师生226人。

1959年7月,张掖地委、专署按照集中力量办好几所专科学校的要求,将张掖师范学院附师、附中、附小移交张掖市,将张掖师范学院更名为张掖师范专科学校。

1962年7月,根据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精神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张掖地委、专署决定,张掖师范专科学校停办,其部分教员及全部财产移交张掖师范学校。 


恢复重建

1977年8月,经甘肃省委、张掖地委研究决定,在张掖师范学校基础上再次恢复张掖师范专科学校,与张掖师范学校合署办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领导体制。

1978年3月,从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中招收中文、数学2个专业四年制本科班(高师班),中文、数学、物理3个专业二年制专科班;同年秋,招收中文、数学、化学、英语、美术5个专业的二年制专科班。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张掖师范专科学校。

1979年9月,张掖地委、专署决定,师专和师范两校分设,师专留原址(即今河西学院南区),师范迁至县城东北角;同年10月,甘肃省决定全省师专为省、地两级双重领导,省教育厅主管行政、教学工作;20世纪80年代,张掖师专设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美术6个专业,学制均为两年。

1983年8月,科改为系,另设马列教研室和图书馆。

1985年3月,增设政治历史系。

1986年3月,增设生物化学系,学制均为三年。

1992年10月,张掖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所有专业学制逐步改为三年。

1993年开始,又陆续增设了非师范专业:文秘、专门用途英语、计算机运用与维护、电气与电器、化工分析、化工工艺、市场营销、应用电子技术、企业管理、实用美术等,学制均为两年。

-蓬勃发展-

2000年9月,创建于1941年的张掖农校、20世纪80年代的张掖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并入张掖师专,开设了农学、园艺、农田水利、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业机械、植物保护等专业。

2000年11月,原张掖师专正式向省政府提出改建河西学院的申请。

2001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复成立河西学院;同年6月,河西学院正式挂牌。

2012年11月,张掖市政府与河西学院提出将张掖医专并入河西学院,组建河西学院医学院。

2013年4月,甘肃省政府同意将张掖医专、张掖市人民医院并入河西学院。

2014年3月,教育部同意将张掖医专并入河西学院;同年12月,原张掖医专和张掖市人民医院正式并入河西学院,成立河西学院医学院和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2017年12月,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签订合作培养人才协议。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止2024年3月,学校设有20个二级学院,开设72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12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止2024年8月,中共党史党建学、数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教育、农业、旅游管理等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中国史、数学、化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中西医结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6个甘肃省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

截止2024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3199人,其中专任教师1151人,教授233人,副教授469人,博士301人。教师中有全国模范教师3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9人、甘肃省陇原青年英才2人、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11人、甘肃省“飞天学者”9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22人。学校聘请1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杰出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任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任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任祁连山生态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冯起任河西学院祁连山生态研究院名誉院长。

-教学建设-

截止2024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

-合作交流-

截止2024年3月,学校与国(境)内外多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先后聘请来自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的文教专家140余人来校工作,有3人获得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设有中西亚青年国际学院;被授予“甘肃省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单位”。 

复旦大学对口支援十年来,两校真诚合作,不断丰富支援内容,在师资培养、学术交流合作、干部挂职、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交流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大密度、高水平”的工作格局和“对口支援+”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2022年学校又被教育部确定为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高校,得到西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帮扶支持。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止2024年3月,学校有64个研究院(所、中心),省级科研团队4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已建成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中心、河西史地与文化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28个省级以上科研服务平台;与西路军纪念场馆联合成立红西路军研究院,与复旦大学共建“复旦-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

-研究成果-

截止2024年3月,学校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基金、社科基金项目等37项,国家部委和省级项目214项,市厅级科研项目411项;出版著作和教材267多部,发表论文3851篇,168项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科技发明奖、专利奖、社科成果奖, 获得52项授权发明专利。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本图书160.4万册(含纸本图书和期刊合订本),馆藏电子书刊368.47万册,订购同方知网和超星数字资源等数据库16个。 

  • 学术期刊

河西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初名《张掖师专学报》,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河西学院主办,河西学院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其中,第1、3、4、6期为哲学社会科学版,主要刊登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论文和研究报告;第2、5期为自然科学与技术版,主要刊登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的论文和研究报告。2003年获《CAJ-CD》规范执行规范期刊。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