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方学院(Nanfang College Guangzhou)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综合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是广东省博士工作站设站单位,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广东省高等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
学校前身是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中山大学与广东珠江投资集团合作成立的中山大学南方学院;2020年12月28日,教育部发函同意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转设为广州南方学院。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092亩;设有11个院系,45个本科招生专业;有全日制学生19061人
办学历史
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山大学与广东珠江投资集团合作成立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2012年,通过广东省教育厅教学工作评估和成为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2013年,学校开始实施自由转专业。
2014年6月,经过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评审,学院旅游管理、通信工程、对外汉语3个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2015年1月,学校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并作为广东省实行完全学分制的试点高校。
2016年9月21日,学校被遴选为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
2020年12月28日,教育部发函同意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转设为广州南方学院,学校标识码为4144012619,同时撤销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的建制。
2021年5月25日,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正式下发了《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关于调整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广州南方学院成功获批成为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建设单位。 7月6日,获批教育部《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省内获批本项目的4所高校之一)。 11月10日,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广州南方学院与爱尔兰格里菲斯学院合作举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2022年4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2022年联合培养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广州南方学院获批2022年硕士点建设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从2022年起,广州南方学院将与广州大学联合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2025年1月17日消息,广东拟认定广州南方学院等15个学院为新一批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6月,学校设有11个院系,45个招生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毕业于QS世界排名前100高校的老师70余名,毕业于国内“双一流”大学的老师400余名,毕业于国外名校的老师50余名,有高版职称老师220名、具有博士学位186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建国70年奖章1人;入达世界顶级科学家榜单2人;国家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国家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5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和省级在线开放课程5门。 [1]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有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1个、中华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省级质量工程项目50项、省级优质专业12个;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13间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64个,含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和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7个。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10月,近几年,学校教师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省同类高校唯一)、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全国57个金奖之一)。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6月,学校获批省级科研平台7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0月,近3年,学校承担了一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科研项目,教师公开发表被CSSCI 、SSCI、SCI、等中国国内外核心期刊收录的高水平论文数百篇,PNAS发表论文1篇。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7项(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国家语委研究项目1项,广东省教育厅重点研究领域项目3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项),获批2021年广州市科协服务乡村振兴专项项目1项,广州市知识产权试点院校项目1项;新增横向项目15项,项目总经费达2387万元;近三年,教师公开发表被CSSCI、SSCI、SCI、EI、TSSCI等中国国内外核心期刊收录的高水平论文292篇;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206项;向政府提供咨政建言报告12份,其中2份被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图书馆拥有印刷型中外文图书173万册,电子图书237万册,电子期刊1.13万册,学位论文591万册,可获取利用的中外文数据库6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