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首都医科大学

  • 区域:全国
  • 学校电话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近菜户营桥)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2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首都医科大学(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首医大,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院校,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京港大学联盟、北京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高校联盟创始成员。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脑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高校等名单。 [1-4]

学校原名北京第二医学院始建于1960年; [8]1985年,更名为首都医学院;次年确定为北京市重点院校;1994年,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2001年2月12日,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北京职工医学院并入学校。 [5] [55]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右安门校区占地245.18亩,顺义校区占地104.05 亩,和平里校区占地5.26亩,东四十条校区占地3.75亩,以上各校区共计358.24亩, [90]学校校本部设有11个学院、1个研究中心,开设27个本科专业;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二级、三级学科统计,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全日制在校生15732人,成教生1916人;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师7266人。


历史沿革

北京第二医学院


1960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建北京第二医学院。1960年初,北京市决定创建北京第二医学院。同年6月,提前招收归侨学生124名,暂借回龙观安定医院分院的空房补习文化课。1960年9月12日,该校在蓝靛厂隆重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1960年8月,经北京市高考录取新生399名,连同归侨学生共计523名,设医学系和儿科医学系。临时校址迁到海淀区蓝靛厂。1960年9月底,学校迁入现址。当时,教学楼才建成半截(即现在阶平楼西半部)。它既是教学和办公楼,也是学生和单身职工宿舍楼。

文革”初期,教学被迫中断,建设陷于停顿。1970年,根据上级要求,学校举办了各种农村赤脚医生培训班、外科医师班和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建立中专系。1972年起正式招收三年制大学生。1970年7月起,学校开始恢复招生,先后开办赤脚医生培训班等多种短训班。1972年秋季起,学校招收三年制大学生。为加强该校临床教学工作,1971年12月,北京市批准北京宣武医院为该校附属医院。1976年5月,学校部分七三级学生随北京医疗队赴延安地区开门办学。从1970年到1976年,共培养了三年制大学生1840名,中专系学生119名,各种培训班学员两万多名。 [96]

1977年,学校恢复招收五年制大学本科学生,1979年和1985年先后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1981年11月,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7]198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北京第二医学院改称首都医学院。次年北京市有关领导部门批准了“首都医学院扩建规模和总体规划”,重新确定首医的领导体制,并将首医确定为北京市属重点院校。 [97]经教育部批准,1994年2月5日更名学校为首都医科大学。 [8-9]


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

1978年11月,北京中医学院分院成立,分南(东西十条27号)、北(蒋宅口)两院。

1985年1月,北京市对各分校进行调整后,归入北京联合大学,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

1986年6月,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北京职工医学院中医部并入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实行由市卫生局.高教局双管并以市卫生局为主管的管理体制。 [10]


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85年,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办。1987年,学校开始招生。 [11]


北京职工医学院

1981年3月,北京市卫生干部进修学院正式成立。1983年1月,更名为北京市卫生职工学院。1987年1月,更名为北京职工医学院。 [12]1991年6月,经市政府批准,友谊、朝阳、同仁、天坛、安贞、儿童和口腔医院确定为该校附属医院。


并入首都医科大学

1991年11月,重新组建了由卫生局、首医和各附属、教学医院领导参加的该校临床教育委员会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该校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98]2001年2月12日,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北京职工医学院并入首都医科大学。 [8]

2002年7月,经教育部和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审查和选拔,入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13]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14]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2年11月,入选教育部、原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15]2013年5月,入选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16]2015年4月,入选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决定共建首都医科大学。

2017年3月,入选北京市 “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 [19]2018年4月13日,成为京港大学联盟创始成员。 [20]2019年9月,入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2月,首都医科大学等6所医学院校发起成立北京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高校联盟。 [2]

据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综合实施方案成果公告,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项目选址位于大兴新城生物医药基地组团东北角,占地约72.55公顷。 [53]6月17日,首都医科大学肝癌临床诊疗研究中心在北京佑安医院揭牌成立。 [70]8月,北京市发改委批复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位于大兴区生物医药基地的新校区建成后,将腾退现有五个校区,实现“一校一址”办学。 [71]10月,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项目在大兴区正式开工。 [72]

2024年年12月18日,中国致公党首都医科大学基层委员会成立。 [111]

2025年2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大兴分局发布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的公示,拟划拨40.334489公顷作为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项目建设用地。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项目也已纳入北京市2025年“3个100”市重点工程计划。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校本部设有11个学院、1个研究中心;开办27个本科专业;有22所临床医学院(其中20所为附属医院);还设有40个临床专科学院、专科学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9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中医);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6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1个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二级、三级学科统计,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具有所有医学及医学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师资力量-

  •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和附属医院有教师7266人,其中有院士7人;教授1176人,副教授1889人;博士生导师1281人,硕士生导师1793人。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2名市级教学名师、5名青年教学名师、3名“高创计划”教学名师。


-教学建设-

  •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6个;7个国家级和10个市级特色专业;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3个国家级和11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门国家级和18门市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21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个国家级和6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素质教育基地。有7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团队,1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8个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以及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3578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083项),累计科研经费31.7亿元。获得各类各级奖励16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含合报)、北京市科技奖38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37项、吴阶平系列医学药学奖4项、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4项、吴阶平-保罗·杨森奖4项、何梁何利科技奖4项、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3项、华夏医学科技奖49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北京市优秀调查成果奖1项。获得专利授权6774项。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