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学院(Panzhihua University)是教育部布点在川西南、滇西北的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坐落于四川省攀枝花市。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入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第二批合作高校,是四川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单位、四川省首批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单位。
学校始建于1983年的攀枝花大学,1994年与攀枝花教育学院合并,1998年四川省攀枝花卫生学校并入,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攀枝花学院,2004年攀枝花市高级技工学校整体划归学校,2005年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7年开始举办留学生教育,2018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学校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钒钛先进材料现代产业学院入选四川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占地总面积约1450亩,校舍面积57.4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1.24亿元,馆藏文献509万册;设有21个教学单位、1个科研单位、8个教辅单位和1个直管三甲附属医院,固定资产11.24亿元;开设本科专业61个;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有教职工1189人(不含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919人;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及研究生、留学生15351人,继续教育学院学生6757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攀枝花教育学院
攀枝花教育学院的前身是渡口市教师训练班,成立于1971年3月。
1971年,渡口市教师训练班并入市师范学校。
1972年,师训班又从师范学校独立出来。
1974年1月,更名为教师进修学校。
1980年3月,更名为渡口教育学院。
1987年,随着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渡口教育学院更名为攀枝花教育学院。
攀枝花卫生学校
1972年初,攀枝花卫生学校开始筹建。
1973年2月,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复同意将该校建成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校名“四川省渡口卫生学校”,省、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双重领导,并纳人招生计划。
1975年,在西区河门口建新校舍,1977年竣工。
1978年,迁新址独立办学。
1987年,随着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更名为攀枝花卫生学校。
1994年,该校被省人事厅、卫生厅、医药管理局授予全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合并发展
1983年11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攀枝花大学(地方性专科学校)成立,方毅为之题写校名。
1984年9月,首届中文秘书、中文师资、工业与民用建筑3个专业118名新生进校。
1994年3月,攀枝花教育学院与攀枝花大学合并。
1998年8月1日,攀枝花卫生学校并入攀枝花大学并保留校名,成为集大中专教学于一体的攀枝花普通高等医学教育和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相结合的新型学校。
1999年3月19日,攀枝花卫生学校校为基础组建的攀枝花大学医学系成立。同年,被省教委授予“省级校风示范学校”称号。
2002年,攀枝花卫生学校撤销。
2001年7月,攀枝花大学升建成为普通本科学院,更名攀枝花学院。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办学体制。
2002年1月18日 ,攀枝花学院举行挂牌庆典活动,攀枝花学院正式成立。
2004年3月,攀枝花市高级技工学校成建制划归攀枝花学院,成为攀枝花学院一个新的直属教学单位。
2005年6月,攀枝花学院被四川省政府学位办公室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获学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8月,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铁路医院划归攀枝花学院管理。同年11月,教育部专家组莅临攀枝花学院,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结果为良好。
2015年,学校入选四川省首批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高校。
2016年,学校入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第二批合作高校。 同年,学校入选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单位。
2017年,学校入选四川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单位。
2018年6月,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攀枝花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
2021年,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25年3月28日,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攀枝花学院签订对口共建协议。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设有21个教学单位、1个科研单位、8个教辅单位和1个直管三甲附属医院,开设本科专业61个。
学科建设
2021年7月26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2020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攀枝花学院成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1162人(不含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92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天府学者特聘专家、天府峨眉计划创业领军人才及青年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各级各类专家124人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22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2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80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60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建有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特色专业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拥有省部级优势专业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1个、特色专业6个、应用型示范专业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12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3门
教学成果
2001年-2010年,学校获省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和优秀电教科研成果奖2项,奖励校级教学成果80项,编著出版教材42部。
2008年-2010年,学生138人次在全国、全省各类科技或学科竞赛中获奖61项,申请专利16项(已获专利授权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39篇(EI源刊2篇),出版诗集2部;学生2617人次取得各类职业技能等级或执业资格证书。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荣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合作交流
校际合作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与四川大学、江西理工大学、中钢集团、攀枝花钢城集团等国内高校、大型企业在联合科研、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乌克兰、白俄罗斯、韩国、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2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广泛开展人才培养、学术及科研合作。近年来,300余名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200余名教师出国(境)交流和访学;2017年成功承办中国(四川)——尼泊尔卫生医疗人员研修班;2021年,加入独联体钛协会;2022年与泰国易三仓大学建立了“一带一路”语言研究中心;2024年首次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支助“国家战略资源‘钒钛’+复合型创新人才”西部项目创新子项目。2000年开始,依托中美友好志愿者项目为外语学院的英语母语教学提供优质外教,现有4名外籍专业教师,参与经管、医学、生化相关专业教学科研。从2017年开始成班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源主要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7、2018级共毕业57名,现有44名学生。
校企合作
据2024年12月官网显示,学校围绕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特色智库建设。与龙佰矿业、安宁铁钛、钢城集团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达成合作意愿项目50余项,搭建“钢城集团—攀枝花学院科研协调创新平台”,首批项目资金1000万元。以创新成果有效支撑产业发展,共有283项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应用或被采纳,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达到12.7亿元,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1个直管三甲附属医院。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建有国家钒钛检测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攀枝花钒钛孵化器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2个、市级科研平台26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到账经费1.18亿元,共承担科研项目159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113项;发表高论文4232篇,其中SCI/SSCI、CPCI、EI论文780篇;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0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奖7项、国家一级行业学会奖18项。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授权专利2244件,其中外观专利数量1250件,实用新型专利数量493件,发明专利数量501件。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获得专利授权102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77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12月,现有图书文献总量360万册,其中馆藏纸质图书155万册,电子图书205万册,形成理、工、文、法、经、管、医、艺、农等学科协调发展的藏书体系。订有纸质中外文期刊353种,电子期刊2.7万种,中外文数据库36个。收藏《四库全书》、《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等古籍图书5500册。
学术期刊
《攀枝花学院学报》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所刊论文从1994年开始被文摘刊物《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摘,还有论文被索引或入选国内权威图书。开设栏目有:金沙江文化、政治与法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文学与艺术研究、历史与文化研究、语言与文学研究、教育与教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