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师范学院是四川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试点单位、四川省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高校,入选四川省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40年的四川省绵阳师范学校,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绵阳师范学院由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绵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2006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1年获准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试点单位。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高新校区、游仙校区和丰谷校区,校园占地面积近两千亩,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设有16个二级学院,开设51个全日制本科专业、3个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拥有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有专任教师1223人,在校研究生、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留学生19500余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56年,在绵阳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高师班的基础上,成立省属的“绵阳初中师资训练班”,设文、理两科,师资从四川省内中等学校中抽调,校址涪城区石塘乡。
1958年8月,绵阳初中师资训练班毕业后,成立绵阳师范专科学校;同年9月,与遂宁工学院、绵阳教育干部学校等合并,成立绵阳大学。
1959年7月,调整为绵阳专科学校,设工、农、医三科,迁址遂宁城关裕丰正街。其后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将有关专业分别合并于重庆大学和泸州化工专科学校,留下的工科机械专业在1960年迁至绵阳工业交通技术学校。
1961年至1962年,先后停办和撤销绵阳工业交通技术学校及绵阳专科学校(其时学校位于遂宁)。其时,由于培训中学师资的需要,在绵阳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绵阳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同时调去绵阳工业专科学校的部分人员和图书仪器。
1966年后,一度停止招生。
1971年,恢复中学教师进修和训练中学行政领导干部工作。
1977年,招收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科的高师班学生。
1978年12月,在高师班的基础上建立绵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高师班学生全部转为师范专科学生,原绵阳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一分为二。
1979年秋(《中国高等学校简介》显示为1978年6月),绵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迁址绵阳市东郊新址办学,增设英语科,中学教师进修学校仍留遂宁县,改为绵阳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1988年,获国家教委嘉奖。
1992年,更名为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绵阳教育学院
1.两所前身
四川省绵阳师范学校
民国24年(1935年)秋,合并十三区内各女中校班成立绵阳县立女子初级中学。
民国26年(1937年)2月,改为十三区联立女初中。
民国29年(1940年),在联立初级女子中学丰谷分校的校址上成立四川省绵阳师范学校,其时县立女中及省立绵中代办的简易师范科两个班的学生一并归附绵阳示范学校,其后又兴建起绵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同年8月,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称四川省立绵阳师范学校,校址原在绵阳县城之内,招收两个班,其中师一班为男生、师二班为女生。
抗日战争期间,师生疏散至县属丰谷镇,后以该处为校址。
1950年,军管会派军代表接管学校,定名为“川西区立绵阳师范学校”,并将绵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并入。
1953年,更名为四川省绵阳师范学校。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招生。
1970年,与东风学校(今丰谷中学)合并,改名为东风五七战校。
1971年,与东风学校分开办学,恢复招生,并恢复原校名,除开普通师范外,先后开办了两年数理、文史和3年制英语班,为绵阳等县市培养初中师资。
1984年起,先后开办体育、音乐、美术等班级培养专业师资。
1993年,经省检达标。
1994年,接受国家教委中师标准化建设检查验收,被认定为“目前全国办得好的几所乡村师范之一”。
绵阳教育学院
1986年,绵阳市中学师资培训中心成立。
1993年11月,更名为四川教育学院绵阳分院。
1996年11月,绵阳教育学院正式挂牌。
2.合并建校
2000年3月,四川省绵阳师范学校整体并入绵阳教育学院,成立“四川省教育学院绵阳分院小教大专部”。
合并发展
2002年3月,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绵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本科学校,合并后校名定为绵阳师范学院,同时撤销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绵阳教育学院的建制。
2006年5月,成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07年10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2011年10月,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试点单位,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2020年7月,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同年11月,入选“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名单; 12月,绵阳师范学院被表彰为“第二届四川省文明校园”。
2022年4月,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9月,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开设51个全日制本科专业、3个职业教育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9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23人,其中高级职称524人、博士学位教师401人,占32.78%,硕士学位占84.87%,双师型占43%,生师比16:1。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青年)学者2人,全职聘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峨眉计划专家、省万人、四川突出贡献专家等省市级称号性人才49人次。“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师德楷模”“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四有’好老师”“绵阳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33人次,入选四川省高校师德典型代表2人;有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4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四川省贡嘎计划重点建设学科1个。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9月,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1门;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项目42项,省级“卓越计划”项目7项,省级应用示范专业6个,省级应用示范课程14门,立项国家级、省级“四新”项目7项,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荣获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项目1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示范课程19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学校15个师范专业全面接受教育部专家进校开展师范专业二级认证考查,已有12个专业“有条件通过”认证。
教学成果
2021年,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
截至2023年9月,学校近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6个、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家。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9月,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79项,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实现零的突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7项,市级哲学社科类成果奖206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学校图书馆馆藏总量已超过208万册,可以在校园网上查阅的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5万余种,电子图书502.05万册,电子期刊96.5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9个,自建数据库10个。
学术期刊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绵阳师范学院主办的省级综合性学术刊物。《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3、4、6、7、9、10、12期)主要设有专家视域、李白研究、民间文化研究、博士论坛、县域经济研究、经济与管理、法律研究、历史与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语言文字、政治学、民族学、哲学、美学、社会学、文献学、艺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等栏目。《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5、8、11期)刊发内容包括数学与统计、物理与电子信息技术、化学与化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技术、地理与资源环境科学、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心理学、管理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等。《学报》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统计刊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9月,学校与省内外70余个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积极参与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特色,助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成长,近三年培训中小学教师达2万余人次。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地区的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师资培养、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学生交流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