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西南民族大学

  • 区域:四川成都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四段16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3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西南民族大学(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简称“西南民大”,位于成都市,由国务院民族事务部门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综合性民族高校,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为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成员高校。

西南民族大学前身为1950年7月创建的西南民族学院,1986年,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同年9月学校增列为博士授予单位。 2009年10月,学校获批设立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5年3月,教育部共建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10月,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占地面积近3000亩,有“三校区一基地”(成都市有武侯校区、航空港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建有“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校舍建筑面积117.1万平方米,馆藏文献总量达1400余万册(含电子文献);设有25个学院,本科招生专业72个;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3万余人,教职员工近3000人。

西南民族大学时期

2003年,学校正式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增列为民族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5年9月,在校生首次实现“五十六个民族大团圆”。2007年9月,航空港校区(北区)竣工并投入使用。2009年10月,学校获批设立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1年7月,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落成。2013年5月,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2012年12月,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4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名单。 

2015年3月,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西南民族大学。 同年10月,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决定共建西南民族大学。 

2016年10月8日,四川省政府与西南民族大学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 

2017年10月,学校加入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 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18年,获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称号。

2020年6月,西南民族大学藏羌彝文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7月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 10月23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外语联盟。 

2022年11月26日,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分中心揭牌。 

2025年3月21日,西南民族大学举行辅导员发展中心、辅导员青蓝社成立大会。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设有25个学院,开设涵盖12个学科门类的本科招生专业72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9个,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培育)学科10个,工程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教职员工近3000人,其中博、硕士生导师801人。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学校引进培育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在职教师中入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计划210余人次;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团队12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13个专业获批省级及以上“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含4个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6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10个,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1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合作交流

2002年,西南民族大学参与国家民委与中科院共建民族院校。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近年来,与包括四川、西藏、青海、甘肃、广西等9个省区市在内的40多个州、县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对口帮扶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凉山州盐源县,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记功集体”。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学术交流,与50余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累计招收70多个国家的7600余人次留学生。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平台“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青藏高原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52个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分中心、省部级智库等省(部)级设立或委托建设的科研平台、培训基地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2月,近五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53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2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21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3部;发表CSSCI期刊论文1000余篇、SCI论文1140篇;出版学术著作400余部;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54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包括武侯校区图书馆、航空港校区图书馆和太平园校区阅览室,馆舍面积近5万平方米。其中,武侯校区8000余平方米,航空港校区40000余平方米,太平园校区500平方米; 截至2024年1月,学校馆藏图书资料1100余万册(含电子文献)。 截至2022年1月,纸质图书共计269.23万册,年度新增纸质图书3.45万册,电子图书137.47万册、电子期刊186.44万册、生均图书量为128.33册。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