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简称“西南交大”,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援藏计划培养单位。
学校1896年创建于山海关,始称“北洋铁路官学堂”,后经历唐山路矿学堂、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交通部唐山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国立唐山工学院、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等时期。1952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1964年学校迁至四川峨眉,1972年更名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学校办学主体迁至成都九里校区,2002年在成都犀浦扩建新校区,2020年与成都市合作共建成都东部(国际)校区。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成都九里、犀浦、东部(国际)和峨眉四个校区,共占地5000余亩。现设有33个学院(中心)等二级办学单位,拥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专任教师2700余人,在校学生人数49133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前身是北洋官铁路局创办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1900年,由于八国联军入侵,学堂被迫停办。1905年,学堂在唐山复校,改名为唐山铁路学堂。1906年,增设矿科,更名为山海关内外路矿学堂。1908年,学堂由清政府邮传部直辖,更名为邮传部唐山路矿学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政府的邮传部被民国政府交通部取代,学堂归交通部直辖,学校更名为交通部唐山铁路学校。1913年,学校奉教育部、交通部令,更名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北洋政府交通部组建交通大学,总部设在北京,下设北京、唐山、上海三个学校。学校更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学校。1922年,交通部改组交通大学,下设唐山大学和南洋大学,学校更名为交通部唐山大学。
1928年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指令唐山大学改名唐山交通大学。同年6月,国民政府宣布南北统一,唐山交通大学改称第二交通大学。同年,交通部重组交通大学,总部在上海。学校更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同年10月,国民政府设立铁道部,学校暂归铁道部直辖。11月,交通大学移归铁道部后,交通大学改称铁道部交通大学,下设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工程学院,学校更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
抗战变迁
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被日军占领。在全校师生、校友的努力下,学校于年底在湖南湘潭复校。1938年3月,教育部指令,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暂行并入唐山工程学院。5月,学校迁往湖南湘乡杨家滩。1938年,武汉沦陷,举校再次被迫西迁。1939年,学校在贵州平越古城(今福泉市)复课。1941年7月,教育部下令将学校校名改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由于此校名在校内引起争议,1942年1月,教育部更改前令,组建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下设唐山工程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1944年11月,日军攻占贵州独山,学校被迫再次迁校到四川璧山办学。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8月,接教育部令,学校更名为国立唐山工学院,归教育部直辖,迁回唐山原址办学。
西南交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校由中央军委铁道部接管,组建中国交通大学,本部在北京,下设唐山工学院和北京铁道管理学院,学校更名为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50年8月,学校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我校采矿、冶金、化工、建筑、水利、通讯等系(组)师生调整到外校,我校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1964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建设大三线的精神,铁道部决定我校迁至四川峨眉。1972年,学校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总校迁往成都,(峨眉成为分校,后改为校区)。2002年在成都犀浦建设新校区,遂形成今日“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
2008年,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2015年12月,学校与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16年2月26日,西南交通大学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签署了《成都市人民政府与西南交通大学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0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和西南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7年1月,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10月,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6月,学校与中国公路学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12月16日,教育部与四川省签署共同推进西南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2020年1月,学校与宜宾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西南交通大学宜宾园区合作协议。5月,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6月,学校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月20日,加入“城乡规划扶贫联盟”。
2021年9月,被确定为第三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12月17日,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更名)、设计艺术学院(组建)揭牌仪式在犀浦校区举行。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12月,中国测绘学会智能化测绘工作委员会挂靠西南交通大学。
2023年1月4日,西南交通大学化学学院成立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重组揭牌。 4月8日,成为西南地区高校外语教师发展联盟理事单位。5月,西南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社会意识实验室揭牌成立。 9月6日,西南交通大学、广安市科技局、广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在广安签约共建西南交通大学广安技术转移中心。10月9日,西南交通大学唐山园区正式开园 。10月11日,西南交通大学实验小学(成都石室蜀都犀方路小学)正式揭牌 。
2024年2月4日,教育部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西南交通大学2023年度获批新增“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和“智能地球探测”两个本科专业。3月20日,西南交大·内江智能制造联合创新中心、西南交大技术转移(内江)分中心、西南交大装备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中心(内江)分中心揭牌,关节外科智能诊疗新技术及装备、基于电火花超声复合的粉末制备设备、智能移动复合机器人等成果转化项目签约。
2024年3月31日,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
2024年4月,西南交通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深圳华为总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5月,成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6月26日,郫都区、西南交通大学与蜀道集团就共建西南交通大学郫都先进制造科创园项目举行三方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实现了西南交大科创园“一园五区”建设率先突破。
2024年7月9日,资阳市乐至县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校地双方围绕共建“西南交通大学乐至技术转移中心”深入交换意见,并签订合作协议。
2024年9月27日,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西南交通大学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
2024年11月15日,川投集团与西南交通大学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川投能源成都交大光芒、川投信产川投数科、川投大健康分别与西南交通大学相关项目组签署4个校企合作科研项目意向书,携手开展智能轨道交通关键技术研究、基于AI大模型的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和养老产业智能化研究等。
2024年11月,西南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二期)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2025年3月9日,西南交通大学-中铁十四局盾构前沿技术研究院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设有27个学院(书院、中心),开设本科专业95个,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农学、医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门类本科专业 53 个、理学 8 个、管理学 10 个、经济学 3 个、文学 10 个、法学 3 个、艺术学 6 个、农学 1 个、医学 1 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一(A+)并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土木工程学科位居全国A序列,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进入世界前50强(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和US NEWS学科排名)。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社会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物理学、经济学与商学、临床医学 等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工程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近200人;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学校设立扬华讲座教授、扬华学者、特聘研究员等特色岗位人才,大力度引育学术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此外,还聘请了近50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及诺贝尔奖获得者担任名誉、兼职教授。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成功获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有74个专业进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点,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7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7个;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学校有71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 2022年,西南交通大学未来轨道交通未来产业科技园获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
2019年1月23日,中国铁路总公司与西南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国际合作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着力建设成都东部(国际)校区,同6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成立“西南交大-利兹学院”,“2+2”“本硕4+1”“中法4+4”等留学、游学、访学项目和“暑期国际课程周”等在地国际化项目涵盖全部年级;建有6个国家外专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办有5本国际学术期刊。
政产学研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以及技术转移研究院,建立了“科技—孵化—产业”全链条成果转化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实验”,相关改革实物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建有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以及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另有40余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构建了以世界公认的“沈氏理论”和“翟孙模型”为标志的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基础研究体系,累计主持和参与获得国家科技奖励61项,其中参与特等奖2项,主持一等奖3项、二等奖15项,科技成果4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批国家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科技人才评价试点、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等建设名单。当前,学校正以锻造国家轨道交通战略科技力量、引领未来轨道交通发展为目标,围绕高速铁路、重载铁路、磁浮交通、新型城轨、真空管道超高速等领域有组织地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大力推进“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总投资5.8亿元)”和“准环对称仿星器(总投资2.8亿元)” 大科学装置建设, 以及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超导高速磁浮技术”工程化及试验线建设。通过设立前沿科学研究院和未来技术研究院等,大力发展前沿交叉学科。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底,学校图书馆及各院系分馆、资料室累积纸质藏书量逾311万册,各类型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41个(含自建1个),电子资源(折合)馆藏量1540余万册。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还是首批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有古籍文献2万余册,其中包括清廷御赐给我校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5044册,清代前期刻印的《六经疑问》《禹贡锥指》《周礼述注》等珍贵善本古籍数十种。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共有各类纸质藏书378.4万册,生均纸质图书57.71册/生,新增纸质图书66.76万册,图书流通量7.57万本册;拥有电子图书278.1万册,电子期刊161.78万册。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包括中国知网、万方、超星、维普、SElsevier、Springer、Taylor&Francis、Wiley、SCI、SCOPUS、EI等学术资源库。各类教学信息资源涵盖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网站、优质示范课程、通识课、视频公开课,国内高级视频公开课,国家教学竞赛视频等,种类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