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高校,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
西南财经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925年在上海成立的光华大学,后于1938年在成都设立分部。经过1952-1953年的院系调整,学校吸纳了西南地区17所院校的财经系科,形成了四川财经学院。经历多次变更后,于1978年恢复原名,1979年转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最终在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后归属教育部管理。1997年,西南财经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西南财经大学是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基地、四川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试点院校。“非洲研究中心”“孟加拉湾国家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备案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截至2024年6月,西南财经大学有光华、柳林两校区,占地2300余亩;设有26个学院(研究院)等教学单位,开设42个本科专业;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教职工2195人;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5200 余人。西南财经大学拥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四个国家重点学科,经济学与商学、社会科学总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
历史沿革
光华大学
1925年6月3日,在上海“五卅”反帝爱国风潮中,数百名师生员工脱离圣约翰大学而创办光华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光华大学大西路校舍被日军焚毁,时任校长张寿镛决定在四川设立分校。杜甫草堂迤西的这一片地方由此得名光华村,时任光华大学商学院院长谢霖受托在四川筹办分校。光华大学于1938年内迁成都,定名为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46年2月,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改称成华大学。
四川财经学院
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院校调整中,私立成华大学改为公立,调入部分院校及系科组成四川财经学院;至1953年,四川财经学院先后汇聚了西南地区17所院校及财经系科。1960年分设四川财经学院和四川科学技术学院,1961年合并更名为成都大学。四川财经学院是建国初期国家按大区布局的四所本科财经院校之一,也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高等财经学府,1 978年,四川财经学院恢复办学。1979年,四川财经学院被划归中国人民银行主管。
西南财大
1985年,四川财经学院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997年,西南财经学院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0年2月,在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西南财经大学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管理。2004年,柳林校区建成并使用。2010年,西南财经大学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2011年,西南财经大学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同年年6月,西南财经大学“985工程金融学科群与中国金融创新发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正式立项建设;9月,研究生部升格为研究生院。
2012年7月,与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三所院校联合组建中国首个经济学协同创新中心;8月,与国家审计署、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大学及武汉大学等共同发起组建“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为庆祝建校90周年校庆,学校先后建成了弘远楼、格致楼、光华门、钟楼等建筑物,对学校也进行了翻修。
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成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安全与发展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新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简称“111计划”)。
2020年5月12日,西南财经大学首批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9月,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基地名称为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0月23日,首批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外语联盟。
2021年1月,西南财经大学首批加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4月9日,西南财经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3年4月8日,西南财经大学成为西南地区高校外语教师发展联盟理事单位。6月10日,西南财经大学首批7个乡村振兴博士服务站揭牌。7月,西南财经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揭牌成立。
2024年12月30日,西南财经大学“保险时空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成立。
2025年4月2日,西南财经大学与中国移动四川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西南财经大学设有26个学院(研究院)等教学单位,42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学科概况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9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全校教职工2195人,专任教师132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6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55人,博士生导师323人,全职海归博士341人,国家级人才118人。 教师中现有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6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4人,有1人获“全国百名杰出留学回国人员”奖励,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及资助计划获得者12人,1人获“四川省首届创新人才奖”,31人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有4人入选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20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4人当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获德国“洪堡基金”项目资助;有10位教师担任四川省第五届科技顾问团顾问等。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6月,西南财经大学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 ,34个专业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15门课程入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拥有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有4门财经类专业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4个项目入选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已与世界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获批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入选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基地、四川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试点院校。“非洲研究中心”“孟加拉湾国家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备案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建有北马其顿圣基里尔·麦托迪大学孔子学院及四川首家“汉语国际推广成都基地”。品牌项目Global Academy暑期国际学术营影响力不断增强。学校外国专家多次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天府友谊奖”。
西南财经大学是“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成员之一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西南财经大学已经获批中宣部首批“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金融安全与行为大数据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以及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西财智库”等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和高端智库。
研究成果
历年科研情况
“十二五”(2010年至2015年)期间,西南财经大学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22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26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7项,包括重大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4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
2020-2022年期间,西南财经大学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7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2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83项。
中国金融研究院
中国金融研究院的前身是1986年设立的金融研究所,2000年通过全国竞争选拔、经专家评审成立了教育部金融学唯一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并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共建。2022年,在原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基础上组建中国金融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中心共发表论文800余篇,出版专著8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奖项30余项,包括孙冶方金融创新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主持各类纵向课题2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等重大重点项目10项;《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学说史》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一等奖,“金融风险与安全”系列专著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
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0余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数十项;获商务部发展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四川省社会学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高级别奖项10余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多项成果获得中央及省部级领导的批示和相关部门决策采纳。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8月,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馆藏纸本图书约228万多册,电子图书468万多册,中外文期刊(纸+电)16,000余种,电子资源数据库271个,是西部地区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拥有的271个电子资源数据库包括Bloomberg、WRDS、SCI、SSCI、A&HCI、ESI、JCR、万得等,既有基础性的数据库服务本科教学,也有专业性的数据库服务全校师生的研究型学习,承担学校“211”三期“财经文献资源服务平台”建成了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特色数据库,涉及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政治经济学、西部经济、企业管理、教学案例、中国金融信息港等。近年建立中国金融信息港创新研究中心,完善和升级中国金融信息港平台,重点打造“互联网金融与支付结算”“科技金融与金融工程”和“金融安全与风险管理”三个特色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