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简称成中医,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成都中医药大学前身为四川国医学院,建校于1936年,1954年改名成都中医进修学校,于1956年在成都中医进修学校的原址上成立了成都中医学院。 1978年,学校成为了中国首批中医药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5年,学校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 1995年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学校先后两次入选四川2011计划; 2021年8月,学校入选了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名单。
截至2024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占地面积约1800亩;拥有20个学院、39个本科专业;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7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1845人、硕士研究生4556人、博士研究生1012人。
历史沿革
前身建设
四川国医学院
1936年,以李斯炽为代表的蜀中名中医创办了四川国医学院,隶属于中华民国中央国医馆四川分馆,学校以振新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为目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医人才。
1954年,在四川国医学院办学基础上,中共四川省委和省人民政府于省会成都外东锦官驿建立了成都中医进修班,后改名为“成都中医进修学校”,开展对中医药学人才的培养和对中医药学术的研究、整理,后于1955年迁入成都市内四道街办学。
成都中医学院
1956年,国务院批准在中国东南西北各建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四川国医学院被定为“中国最早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选址之一”,四川省卫生厅于7月5日成立了成都中医学院建院委员会筹备处,并在原成都中医进修学校的基础上创建了成都中医学院, 这是四川省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兴办的中医药高等学府。 同年9月,学校于四道街校址举行了首批学员开学典礼,李斯炽为首任院长,原四川国医学院学生悉数成为了师资骨干。
1957年,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被批准建立。 1958年2月,成都中医进修学校正式并入成都中医学院,原四道街校址交予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同时成都中医学院迁校于成都市通惠门外新罗路13号原成都医士学校旧址,即今十二桥校区。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中医学院成为了中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5年,学院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 截至1994年,成都中医学院开展了多次专业中医药高等教育。
正式成立
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都中医学院”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2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参与发起成立了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四川),承担了四川省31个GAP基地中17个基地的建设指导。 后于2004年9月经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批准设立了省级研究生院。
2006年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成为了四川省局共建高校,学校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形成了以医药健康重点学科为龙头的学科群,学校本部也从十二桥搬至温江校区,十二桥校区校门也经行了改造。 同年6月,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并入该校。
2012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进行了教育部组织的“中医学专业认证评估”。 后在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先后两次入选四川2011计划。2015年4月7日,成都中医药大学入选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的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2017年5月,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理工学院组成“校校战略联盟”,被评为了四川省第二批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同年9月,学校入选了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019年12月26日,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签署《共建四川大学等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共同建设成都中医药大学世界一流学科。 同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20年5月12日,成都中医药大学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同年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共建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意见》,成都中医药大学正式成为三方共建高校。 后还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3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先后成立中医药转化医学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尔健康医学院,此后还入选了中国中医药数字化教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同年,成都中医药大学通过中医学专业认证,有效期六年。
2024年7月19日,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化建设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暨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转化研究院成立活动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设有20个学院,开设39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五官科学、中医妇科学、护理学等多个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医大师4人,全国名中医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岐黄工程”专家14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级特聘专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2人;获批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全国中医药创新团队3个,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9人。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四川省杰出人才奖、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四川省十大名中医、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省部级称号80人,四川省特聘专家69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7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4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1个、前1%学科3个。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共有教学基地5个、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专业1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8门、省级一流课程98门;学校获评首届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有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省级虚拟教研室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7项。作为教材主编或副主编单位,已完成100余部行业规划教材编写,主编人数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三。在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评选中,3部主编教材获全国二等奖,6部副主编教材分获特等奖1部、一等奖1部、二等奖4部,获奖情况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首位。
合作交流
国内交流
截至2024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药发展联盟、中国西部中医药高校联盟、四川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了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一届董事会,与50余个地方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100余家企事业单位、学术机构建立了产学研用合作关系,是全国“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建设高校”。
国外交流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与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单位、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校之一,与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泰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学校开展国际教育与交流合作。学校开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基尔健康医学院”,设有“葡萄牙宝德分校”“南非分校”“加拿大分校”等;与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共建成都中医药大学(澳门)国际学院;在黑山、德国、白俄罗斯设有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分院;在塔吉克斯坦建设“中国-塔吉克斯坦传统医药中心”;是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教育、医疗)基地”及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研究合作中心”,联合国人口基金“南南合作培训中心”。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有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直属医院4所,医联体联盟成员单位105所。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各级各类实验平台91个,包括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药饮片炮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四川)、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社科联重点实验室等。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2月,近五年来,学校新增各类科研项目3451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58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35项。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97项,其中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1项,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9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档案馆馆藏包含了党群、行政、外事、教学、科研、设备、基建、会计、出版、声像、名人等类别档案,档案近7.5万卷,电子文件近400万页。
截至2023年10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已建成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兼顾理、工、管、文、农、教等学科的综合性藏书体系,还建立了数字图书馆体系,开通有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期刊、SCI、SD、Ovid、Springer等优质中外文数据库以及超星、优阅等中外文电子图书平台,还开通了移动图书馆平台,自建有巴蜀中医药古籍等数据库资源。图书馆有馆藏纸质图书172.01万余册,其中中文纸质图书168.94万余册(古籍文献3.07万余册)、外文纸质图书3.07万余册,电子图书349.61万余册,各类数据库或平台7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