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成都体育学院

  • 区域:四川成都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西一段2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1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成都体育学院(Chengdu Sport University),简称“成体”,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也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成都体育学院始建于1942年,前身系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1961年重庆体育学院并入。学校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划转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其中教学机构13个;有22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点1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点4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予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4个;学校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3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

办学历史

1942年,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成立。

1950年,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

1953年,在“大区布局”的历史背景下,成都体育专科学校全建制转为中国六大体育学院之一,时名西南体育学院。

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

1958年,在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关怀下,学校创建了全国首家体育医院。 

1961年,重庆体育学院并入,扩充了学院实力。

2001年,划转地方,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

1979年,学院开始开展研究生教育。

1984年,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5年,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2000年,获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5年,成为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2010年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成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13年7月,被正式确立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5年4月,入选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2015年7月21日,成都体育学院整体迁建项目选址位于简阳市三岔镇。

2019年2月,成都体育学院整体迁建项目在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举行开工仪式,新校区预计于2021年建成。

2021年2月,成都体育学院与重庆市体育局、四川省体育局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作协议》。 

2022年9月,成都体育学院三岔湖新校区预计投入使用。 2022年9月,成都体育学院新校区亮相,可举办国际国内综合性赛事。 

2023年3月,学校成为川渝高校体育产业联盟首届成员单位; 8月4日,国际大学体育文化交流中心在成都体育学院揭牌。 9月7日,成都体育学院新校区正式启用。 

2024年9月10日,成都体育学院三岔湖校区第一批新生报到。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9年9月,学校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其中教学机构13个;开设22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历史学等7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

师资力量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近280人。共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等各类专家112人次;专兼职博士生导师49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146人、国际健将与运动健将64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根据2020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四川省特色专业7个;四川省应用示范专业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个,四川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立项建设课程1个,国家体育总局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个,四川省精品课程23个,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立项建设课程8个,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个,四川省创新创业示范教育课程3个,四川省应用型示范课程8个,四川省思政课程5个;省级教学实验中心2个。

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本科专业中有4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学校有特色专业、规划教材、“大创”项目等“本科教学工程”、“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项目88项、省级项目255项。其中,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选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体育教育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乒乓球》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

  • 教学成果

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09-2017年,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天府国际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建有“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及2个四川省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科研成果

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2009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2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300余项,形成了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45项省部级科研奖励。

学术资源

  • 学术期刊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体育类综合性学术刊物,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设有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竞赛与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等栏目。 

  • 馆藏资源

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图书馆馆藏图书文献(含电子图书)三百余万册,馆藏文献以体育学、运动医学为重点,信息资源覆盖学院所有学科专业。拥有中国体育资讯网、Sportdiscus、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百链等30余个数据库;自建有中国体育年鉴数据库、学科经典图书数据库等9个特色资源库。 

合作交流

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已与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澳大利亚、泰国、港澳台等20个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并与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构建了“2+2”“3+1”和“3+1+1”学士、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