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成都工业学院

  • 区域:四川成都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中信大道二段1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1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成都工业学院(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由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厅委共建”。 入选全国“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应用型本科建设院校、首批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四川省首批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单位。

学校创办于1913年,是辛亥革命后四川省举办的第一所实业学校。学校曾先后12次更名,历经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四川省立成都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长期直属国家电子工业部,1987年起改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省电子工业厅主管;2000年调整为四川省教育厅主管。2012年3月,升格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成都工业学院。学校曾获四川省园林式单位 、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四川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等荣誉称号。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郫都、宜宾、花牌坊、大丰等4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845亩,校舍建筑面积约32.5万平方米;设有二级院(系)14个、本科专业44个;有教职工1220人,其中专任教师1015人,全日制在校生2.1万余人。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郫都、宜宾、花牌坊、大丰等4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845亩,校舍建筑面积约32.5万平方米;设有二级院(系)14个、本科专业44个;有教职工1220人,其中专任教师1015人,全日制在校生2.1万余人。

历史沿革

中华民国时期

学校创办于1913年,其间使用过甲工校、工科高中、高工校、西南二工校、工业学校、无机校、电子高专等12个校名。校址则从包家巷到学道街,到多宝寺,到茶店子,到花牌坊,到郫都区,共计5次搬迁。其办学历史反映了辛亥革命以来国家实业教育中专教育、专科本科教育的不凡历程,是中国实业发展、工业振兴的参与者、见证者。

1913年4月,学校前身四川职业学校,首次招生。

1913年8月,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

1924年8月,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立第一职业学校。

1925年10月,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立第一工科高级中学校。

1934年8月, 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立成都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开设机械科、电机科、中等机械技术科电机技术科,电讯科、航空机械科,航空机械技术科,应用化学科、染织科、制革科。图书室收藏此类图书2000多册。

1935年7月,学校由多宝寺迁至学道街 原四川省立工学院(1931年四川省政府决定,将原公立四川大学的工科改办独立学院定名为四川省立工(科)学院 ,1935年四川省立工学院合并至重庆大学 )并接收了四川省立工学院遗留的全部房舍(约20亩)与教学设备。增添航空机械和电讯专业。

1938年08月 染织科移交四川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后发展为四川省高级染织职业学校,现为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1939年春,成都遭受日本侵略飞机的狂轰滥炸,学校被迫疏散至多宝寺临时校址授课。

1939年12月 资属联立职业学校(开有机械和车务管理两科)并入 ,资属联立职业学校并入设立车委管理班。

1946年,学校由多宝寺迁至成都茶店子,占地54亩,学校的专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陆续开设了电机、电讯、电机技术基础、机械技术、航空技术等专业。 (如1938、1939年,学校根据教育部要求,先后开办汽车驾驶、机械、应化、电机(电信)职业训练班,以“适应抗战建国需要,协助农工建设事业及国防军事工程”。1940年9月17日,教育部以30445号训令颁发《教育部指定职业学校设置中等机械电机技术科办法大纲》指定学校等10所学校自1940学年度起增设中等机械技术科或中等电机技术科(我校两科均设),1944年,教育部又要求我校增办航空机械技术科。) 


1947年08月 四川省立成都高级制革职业学校并入设置制革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1月,学校由川西行政公署文教厅接管。

1950年11月,学校更名为川西成都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1年7月,经校方多次努力,教育厅批准,学校迁至成都市花牌坊街。 

1952年06月 学校的土木科调出组建成都交通技术学校(现发展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1952年7月,学校划归川西人民行政公署文教厅、工业厅管理。

1952年9月,学校划归四川省工业厅管理。

1952年11月,学校更名为四川成都工业学校。

1953年8月,学校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二局西南分局管理;9月,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二局管理,更名为西南第二工业学校;12月,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管理。

1953年08月 西昌技艺专科学校开设中技班调入学校编为机33四班

1953年08月 学校应化科调出与其他三校的应化、化工科组建四川化工学校(现为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77]

1954年11月,学校按照二机部的指示,按1200人规模扩建工字形教学楼和学校实习车间。1956年6月全部竣工。 [100]

1955年9月, 学校更名为成都工业学校

1956年4月,更名为成都机械制造工业学校。

1956年9月,学校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工业管理总局管理。

1958年3月,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十工业管理总局管理。

1958年07月 成都干部学校并入学校

1958年08月 成都工业专科学校建校工作组设置在我校(现发展为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组织由我校党总支领导,一个学校两块校牌。 [77]

1960年9月,学校划归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十工业管理总局管理。

1963年5月, 学校划归第四机械工业部管理。

1968年10月,学校更名为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

1982年5月, 学校划归电子工业部管理。

1987年9月,学校划归四川省人民政府电子工业厅管理。

1993年2月,学校更名为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2000年5月,学校划归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厅管理。

现名:成都工业学院

2012年3月,学校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教育部考察批准升格为成都工业学院。

2016年5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8年5月,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签订了“厅委共建”成都工业学院协议。 

2019年7月,成都工业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暨“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揭牌仪式在学校举行。

2020年7月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

2021年1月,成为宜宾高校联盟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单位。

2023年4月28日,成都工业学院晏济元书院正式揭牌。

2023年12月4日,“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软件测试)”在成都工业学院正式挂牌运行。 

2024年学校获批四川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设有二级院(系)14个、本科专业44个,涵盖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1220人,其中,专任教师101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2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具有国家、省部级人才称号的拔尖人才50余人次,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3人次、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9人,“天府学者”特聘专家1人,四川省“四有”好老师1人,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1人。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1220人,其中,专任教师101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2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55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有国际慕课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6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14门、省级一流课程46门、省级高阶课程1门。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3月,成都工业学院有5个专业先后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教改试点专业”,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教育部2001年评审批准的“全国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四川省精品专业2个,四川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课程22门。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省级“三全育人”试点学院2个、省级思政精品项目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6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四川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6门、省级首批应用型示范课程14门、省级一流课程46门,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4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6个为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9月,学校省级教育成果奖实现新突破,牵头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参与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一等奖获奖数量名列全省本科院校前十。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学校现有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应用与技术实验室、电加工实验室、四川省产业大数据应用研究院等8个省厅级科研平台,建有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无人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有57个建制实验室,2021年以来,获批“四川省电子终端产品制造智能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半导体功率模块封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智能机电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类转化服务平台

研究成果

截至2014年1月10日,学校完成教育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和科研多项,曾获得全国教育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哲社优秀成果二、三等奖等奖项2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43项。

2009年至2014年1月,学校科研经费累计达到1500余万元,纵向科研立项累计达20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00余篇,被SCI、CSSCI检索的上百篇;撰写出版著作20余本;主编教材111部,其中31部为普通高校国家级规划教材,《工厂供电》教材的发行量超过120万册。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止2017年底,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到113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200余种,订报纸34种,有本地镜像的数字图书现有40万种,包括“超星数字图书”、“书生数字图书”、“中国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 “金图国际外文数字图书馆”等;通过“超星数字图书馆教育网镜像站”远程访问的电子书有100万种。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