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Chengdu University),简称“成大”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是四川省、成都市重点建设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高校、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单位、四川省博士建设单位递进培育计划“优先培育”类建设单位、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
成都大学创建于1978年,学校历经过多次合校,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6年的公立四川优级选科师范学堂和1911年的公立四川省城女子师范学堂。1983年因响应高等教育结构改革试点,该校由本科院校改办专科层次职业大学,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恢复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校名保留,改为成都学院建制。直至2018年,“成都大学”恢复校名。
截至2024年6月,成都大学校区占地2582亩,校舍建筑面积101.5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43亿元,馆藏纸质图书总量260万册,电子图书182万余册;设有23个学院,开设75个本科专业;拥有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专任教师177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7600余人(其中研究生2700余人,本科在校生24900余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78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成都大学正式成立,该校建校之初即为本科院校。 1979年,为充实成都大学的生源,增强成都大学的办学能力,成都市政府将1977年成立的大专性质的“成都师范学校高师班”(中文、数学77级和中文、数学、物理78级)并入成都大学,并临时迁入外北花圃路小学内,合并后的成都大学共有学生946人。 1983年,该校因响应高等教育结构改革试点改办成专科层次职业大学。 到1991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响应成都地区扩建发展五大城区的建设规划,向四川省人民政府请示将都江教育学院并入成都大学,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后经省政府批复同意,都江教育学院于1992年12月5日并入成都大学。次年,成都市教委下文通知,都江教育学院并入成都大学后,改称为“成都大学都江分部”。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都大学恢复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更名为成都学院。 直至2018年12月7日,经教育部发文同意,成都大学恢复校名。
合并发展
第一阶段
1991年,由温江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发展而来的都江教育学院并入成都大学。
第二阶段
2006年4月16日,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幼儿师范学校、成都卫生学校并入成都大学,合并后的新成都大学是一所集工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为一体的多科性本科层次城市型大学。
成都教育学院
成都教育学院成立于1984年,其历史可追溯到1904年成立的淑行女塾。在小学师范教育方面,成都教育学院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和传统,在成都市小学师范教育界有着主导性的影响和作用。1904年,淑行女塾及新都县速成师范学校成立。1996年,成都成人教育学院并入成都教育学校。 2001年,由淑行女塾发展而来的原成都师范学校和由新都县速成师范学校发展而来的新都师范学校整体并入成都教育学院。
四川省成都幼儿师范学校
四川省成都幼儿师范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幼稚师范学校。1949年,四川省成都女子师范与幼稚师范联合学校,并于1950年更名为川西成都女子师范学校。1953年~1971年期间,该校先后更名为四川省成都第一师范学校(女师)、四川省成都幼儿师范学校、成都第一师范学校、成都简易师范学校、成都师范学校等学校。1973年,该校正式更名为四川省成都幼儿师范学校。
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
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由原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四川省成都第二卫生学校、四川省成都中医学校三所学校合并而成。该校的创办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成立的四川省护士学校。1958年,四川省温江专区医学专科学校成立;次年,成都中医学校成立。2000年,由四川省温江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发展而来的四川省成都第二卫生学校,及由成都中医学校发展而来的四川省成都中医学校并入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
第三阶段
2010年,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并入成都大学。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时期,其前身为法国天主教会于1901年创办的圣修医院。1950年,圣修医院更名为和平医院。1951年,经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批准,西南铁路工程局与和平医院合办西南铁路工程局基地医院,随即西南铁路工程局接管医院。1958年10月,成都铁路局成立,该院划归成都铁路局管理,并更名为成都铁路局中心医院。1984年,该医院由平安桥街搬迁至成都市二环路北二段82号,同年10月9日,门诊大楼建成;1986年1月,该院第一住院大楼峻工;1987年,行政综合楼及院内道路相继完工,设病床530张,医院工作进入正常运转;1986年7月,局机关门诊部并入医院,同时设立局机关卫生所;1999年底,第二住院楼竣工。2001年,医院成为遵义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2004年,该院从铁路系统剥离,移交成都市政府成为市属公立医院,医院更名为成都铁路中心医院。2010年6月,该院整体划转成都大学,更名为成都大学附属医院。
第四阶段
2013年5月3日上午,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属下的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正式整体无偿划转给成都市,并由成都大学承接。
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前身为1965年成立的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1965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抗菌素室的部分研究人员与设备,分成四个批次相继从上海迁移到成都,建立抗菌素研究所。该研究室曾先后隶属于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化学工业部、燃料化学工业部、四川省化工局、国家医药管理总局等单位。2011年,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等6家科研与产业化机构整合成立了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2013年,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并入成都大学。
2023年5月,成都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成立,前身是具有四十余年办学历史的原四川科技职工大学。
2024年10月10日,农工党成都大学支部委员会成立。
2025年3月4日,成都大学老年大学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成都大学设有23个学院,开设75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11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学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包括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3个学科入选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成都大学有专任教师1770余人,其中,正高及副高职称教师近860人,博士教师800余人,博士生导师11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00余人。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国家杰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20余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等120余人。特聘两院院士2人、欧洲院士3人、日本工程院院士2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新加坡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60余人,特聘“四青”人才近20人,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120余人。12名教师入选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6月,成都大学立项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一流课程4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7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9门,省级精品课程38门,获批全国首批“斯坦福创新创业课程实验中心”。建有省级以上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8个,获批省级现代化产业学院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19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27个专业进入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自动化等7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2022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近三届教学成果奖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1项,其中一等奖9项。近五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259项、省级奖项3824项,其中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以上奖项256项,获得“挑战杯”省级以上奖项247项。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成都大学有包括国家低碳新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程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省社科联首批试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83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6月,成都大学近三年科研经费均超过2.5亿元、师均科研经费超过15万元。近五年,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7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8项、国家艺术基金4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60项;发表ESI各学科论文5500余篇,多篇发表在《Natur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CSSCI论文438篇。我校教师负责的“超长寿命疲劳裂纹萌生机理与寿命预测”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参与的“阿卡波糖原料和制剂生产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负责的《“三礼”名物词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合作交流
综述
截至2024年3月,成都大学已与41个国家和地区185所高校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包括45所世界知名大学、14所世界知名年轻大学、53所成都国际友城高校。
全球合作办学
2016年,成都大学与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13所在蓉高校和丹麦VIA大学、德国财经政法大学等11所成都国际友城高校,成立了成都国际友城高校联盟。该联盟是成都市第一个利用国际友城资源建立的高等教育多边交流合作平台。
截至2024年3月,成都大学与英国斯特灵大学合作设立四川省内第6所、成都市属高校第1所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斯特灵学院,开设了休闲体育、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与新媒体3个本科专业。与韩国嘉泉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合作举办艺术设计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与韩国岭南大学合作举办工程造价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该校与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合作筹建的“成都牛津布鲁克斯职业技术学院”入选了四川省“十四五”高等院校设置规划项目,与泰国西北大学、那黎宣大学也合作开展了境外办学项目。 学校还与嘉泉大学等境外高校开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
师生国际流动
截至2024年3月,成都大学开展了近百个涵盖本硕博多层次、多学科的海外联合培养项目和海外校际交流交换项目,累计已培养留学生4000人,生源国77个,曾入选首批“四川省来华留学生示范基地”。外来本校授课、讲学、从事科研工作的外国专家累计1000余人。该校还每年派出200余名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国(境)外进行访学研修和交流合作。
在地国际化建设
成都大学每年都开展以国际理解通识课程为主体的暑期国际小学期和国际交流课程周,建有全球语言测试中心一个,包含汉语水平考试(HSK)机考、雅思(IELTS)机考等考点,其中雅思机考考点曾获“2022年全国雅思优秀考点奖”。建有全球研究平台集群一个,“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曾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区域国别学研究分会共同发起单位。还建有新西兰、韩国、泰国、马来西亚、英国系列国别交流中心聚集平台。
此外,该校还加入了“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该联盟成员单位来自长江中上游地区五省一市(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重庆市)以及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14个联邦主体。该联盟的建立旨在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优势互补等,提高联盟成员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推动双方学术研究以及在教育、科技、青年和文化领域合作,加强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政府和民间合作。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9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为261.5万余册,订购期刊489种;拥有电子资源平台43个,电子期刊6万余种; 资料类型覆盖期刊、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