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简称“西法大(NWUPL)”,坐落于陕西西安 ,由中央与陕西省共建 ,学校是国家法治人才培养基地,是被誉为政法人才培养国家队的“五院四系”之一,是西北地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全国法学高等教育“立格联盟”和西安高水平有特色高校“长安联盟”的成员单位 。
学校历史源于1937年创办的陕北公学和1941年的延安大学,历经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等时期;1958年,西北大学法律系并入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成立西安政法学院 ;1963年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200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更名大学的评审,2006年正式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 ;2007年成为首批国家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2年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7年成为陕西高校“长安联盟”创始成员 。2023年入选陕西省“双一流”培育高校 。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长安,雁塔2个校区;设有17个教学单位,开设31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项目,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在校本科生12000余人,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4300余人、博士研究生130余人 。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陕北公学时期
1937年,为了培养抗日干部,中国共产党中央决定成立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副校长罗迈(李维汉),校址定在延安东门外。
1939年6月上旬,党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四校合并,组成华北联合大学,开赴敌人后方办学 。1939年11月,党中央为了培养更多抗战干部,决定复办陕北公学。
延安大学时期
1941年9月,陕北公学(后期)与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吴玉章任校长,校址在陕北公学原址。
1943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并入延安大学。
1944年,行政学院并入延安大学。延安大学历时8年,在艰苦的战争岁月,培养了万余名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培育了“立场坚定、公正无私、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老延大”精神,积累了创办综合大学的宝贵经验。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党的教育事业、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时期
1949年,为了培养适应新中国政权建设所需的各类干部,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延安大学迁到西安,改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陕西省政府主席马明方兼任校长,民大校部和二部迁驻高陵县通元坊;一部、三部迁驻泾阳永乐店 。
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时期
1953年3月,为了提高西北地区政法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改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成立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在办学5年中,为西北五省区和内蒙、河南、山西、四川等地培训在职公、检、法干部2154人;举办民族班17期,培训民族干部305人。
1954年,更名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校址由通元坊迁至西安南郊。
西安政法学院时期
1958年8月,经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西北大学法律系调入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成立西安政法学院。从1958年起,开始本科教育。
西安政治经济学院时期
1962年,西安政法学院、陕西财贸学院合并为西安政治经济学院 。
西北政法学院时期
1963年8月,国务院作出把西安政治经济学院分为西北政法学院和西北财经学院(陕西财经学院)的决定。同年9月1日,西安政法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主管。到“文革”前,成为全国著名的四所高等政法院校之一。“文革”期间,学院惨遭破坏,直至1972年撤销
1978年8月,国务院批准西北政法学院在原校址复办。1979年,学校开始招生,由最高人民法院主管。1980年,划归司法部主管。90年代末,学院形成法学为主、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
2000年划转陕西省,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管高校。
-蓬勃发展-
2006年,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 。
2007年,西北政法大学“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教育部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2010年5月, 西北政法大学与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起成立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
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单位。2012年11月,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9月,获准设立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7年5月,西北政法大学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签约共建“长安联盟”。这5所高校的大学生可前往任意一所大学,跨校选修学分、攻读辅修专业;同时,5所高校的各类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均可实现开放共享 。
2021年1月,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成立。2022年,入选教育部司法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国际仲裁)研究生培养项目实施单位。截止2022年,学校连续5年荣获“双百工程”先进单位。
2024年7月4日,西北政法大学调解研究院揭牌成立。7月31日,增加法学、法律一级学科博士点。 10月,西北政法大学非洲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11月10日,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设立大会在西安召开,“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17个教学单位,开设31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有入选各类国家级和省级人才工程项目50余人次,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和陕西省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50余人次。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专业获评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门课程为国家级“一流课程”,39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学校入选全国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承担全部3个类型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任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国家级创新实验区。学校法学实验实训中心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有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设有计算机实验中心和语言实验中心2个基础实验中心。1个团队入选“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化办学,先后与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科学研究国际化,积极开展本硕博层次的来华留学教育。学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是上合组织法律大学联盟创始高校,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语言文化大学联盟成员高校,举办长安与罗马“一带一路”法律文化对话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一带一路”国家公务员培训,实施“汉语桥”中亚学生法律研习营等,致力于构筑丝绸之路法学理论研究创新高地和法治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阵地。学校积极搭建师生国际化发展平台,实施“教师海外研修项目”,开展80余项国内外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获批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和“国际组织法治人才培养项目”,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海外实习基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2023年9月,校友贵州大学副校长漆思捐赠图书仪式在长安校区图书馆一楼会议室举行。
2023年12月为深入贯彻落实陕西·西藏工作交流座谈会精神,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特色,助力西藏民族大学法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学校在长安校区召开支持西藏民族大学法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推进会。
2024年3月18日至22日,哈萨克斯坦图兰·阿斯塔纳大学法学教授特米尔扎诺娃·利亚扎特一行来访。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人权研究中心为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涉外法治研究中心为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培育基地,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建国家级检察公益诉讼研究中心,与教育部合作共建教育立法研究基地,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院入选退役军人事务部全国首批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获司法部支持成立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设有中国法学会“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中国—亚欧高端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中南亚研究中心”,陕西省委依法治省办在学校设立法治建设研究中心、法治人才培养基地,与陕西省文物局共建“中国法制史与文物法研究中心”,与陕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共建“地方金融监管与法律研究基地”,获批陕西省委统战部、陕西省民宗委“陕西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我国宗教中国化研究基地”,获批陕西省科协“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法治国家建设研究中心”,获批陕西省教育厅“大数据审计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现有“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西北地区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法治研究中心”“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中心”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国际法研究中心”“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风险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军民融合法治保障与退役军人事务治理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陕西高校廉洁文化研究中心”等6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治陕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航空法治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为陕西省教育系统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设有反恐怖主义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数字法治与数据安全研究院、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企业合规研究院、数字法学研究院、法律、科技与人文高等研究院、网络政治传播研究院、非洲研究院、调解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其中反恐怖主义研究院入选首批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反恐怖主义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入选“一带一路”智库联盟。
-研究成果-
2021年10月陈玺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优秀”结项等级。2022年5月,人权研究中心获批四项陕西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7月,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有中外文纸质图书近200万册,其中古籍线装图书2万余册,近现代法律文献、延安时期革命历史文献近7000册。先后引进国内外电子资源数据库24个,购有电子图书100万余册。
学术期刊
《法律科学》是西北政法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理论为宗旨,努力反映法学研究的新成果,主要发表法学学术理论文章,辟有法律文化与法律价值、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人权与法制、部门法理学、法律制度探微、法学新问题研究、域外法评、长安法史、立法研究、法律实践等栏目,注重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本刊连续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法律类核心期刊”“中文社科常用期刊”“法学类最重要的核心期刊”。连续被评为陕西省一级期刊。2010年被评为全国“三十佳”人文社科学报和陕西省权威人文社科学报。2012年入选教育部名牌栏目建设。
基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