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培华学院是中国西部首家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坐落于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古都西安,办学历史悠久,前身可追溯到1928年,由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筹办、陕西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由著名教育家姜维之先生在恢复原“培华女子职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新中国首家专门招收女性学生,开展女性教育的普通高校“西安培华女子大学”。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西安培华学院(男女兼收),2007年成为西部首家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高校,2014年获批为陕西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院校,2017年列入陕西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2018年获批为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陕西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陕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截至2024年3月,学校现有长安校区、高新校区和郭杜教学基地,总占地面积117.2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7.83万平方米;现有10个二级学院,设有本科专业39个,专科专业11个,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3万余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928年2月21日,以吴云芳女士为首的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筹备成立了“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校址位于西安市梁府街(即今青年路)。
1935年7月,经民国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列入国家国民教育序列,并更名为“陕西省私立培华女子初级染织科职业学校”。校名“培华”取“基础巩固,前途发展”之意。8月和平老人邵力子先生及夫人傅学文女士、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夫人谢葆真女士以及宋美龄女士等社会名流带头为“培华”捐资建设新校。地址位于西安市后宰门。
1937年2月,由陕西省建设厅厅长、中国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设计的后宰门 5号新校址落成并投入使用。全校迁入。
1938年11月20日,抗战期间,经省教育厅同意学校南迁至汉中地区西乡县继续办学。
1942年3月17日,学校由西乡迁回西安。
1943年10月,在于右任等社会知名人士的呼吁下,社会向“培华”捐款修复校舍,添置教具和设备。
1945年3月,陕西省教育厅批复学校更名为“西安市私立培华职业学校”,男女兼收。
1949——1977年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随后西安军管会派员进入学校。同年八月姜维之先生任教于培华。
1951年7月11日,根据西北教育部指示,学校更名为“西安市私立培华财经学校”。
1952年3月,先生被任命为西安市私立培华财经学校常务副校长(主持工作)。同年11月,西安市(直辖市)人民政府接办学校,改校名为“西安市第一财经学校”。
1953年9月,西安市政府将“一财校”和“二财校”合并,在原“培华”校址成立“西安市财经学校”。
1956年7月,按国家计委、教育部指示,姜维之校长率教职工将学校迁往东北,始建国家统计局“长春统计学校”,校址位于长春市开运街。
1958年,“反右”运动后期至“文革”期间学校停办。
-蓬勃发展-
1983年,在50年代培华校友的大力支持下,西安培华高级职业中学成立,姜维之先生任校长。校址位于西安市大学南路(原西安市第十三中学)。
1984年5月4日,在陕西省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教育界委员提出“在陕西举办一所女子大学”的倡议,经省政协党组扩大会议讨论获得通过。7月26日,西安培华女子大学董事会成立。8月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由中国著名教育家姜维之先生在恢复原培华女职的基础上成立民办公助性质的“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列入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教育序列。校址位于西安市大学南路。10月24日,在陕西省团校礼堂召开了西安培华女子大学首届开学典礼。
1985年5月,经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同志提议,聘请原全国政协常委傅学文女士担任培华第一任名誉董事长。
1994年7月25日,学校迁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白沙路南段2号新址。
2003年4月16日,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更名为“西安培华学院”。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十二省区首所民办本科院校。
2004年9月4日,学校长安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7年6月21日,经陕西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西部十二省区首家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本科高校。11月12日,西安培华学院理事会任命姜波为理事长、法定代表人并兼任院长。11月20日,老校长姜维之教授与世长辞,享年82岁。
2008年4月21日,西安培华学院携手共青团陕西省委启动“希望工程—培华爱心计划”,向希望工程捐资255万元,其中 200万元用于援建培华希望小学。10月19日,培华建校八十周年庆祝活动在学校举行。
2009年11月25日,西安培华学院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2010年6月,西安培华学院女子学院成立。7月,姜波理事长作为全国民办高校唯一代表出席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2011年3月,在陕西省教育厅大力支持下,西安培华学院与西北大学签署帮扶协议,实现资源互补,在研究生培养、学术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上积极开展广泛合作。
2013年1月6日,学校姜波理事长出席陕西省民办教育协会筹备成立大会并当选为副会长。1月31日,学校理事长姜波当选为政协第十一届陕西省委员会常委。
2013年7月17日,学校在临潼渭河生态经济区征地500亩投资建设培华国际医学院及附属医院项目正式签约。
同年10月18日,西安培华学院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举行对口帮扶签字仪式,双方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与交流。10月26日学校在长安校区举行“培华建校八十五周年庆祝大会”,培华艺术馆开馆。
2013年11月4日,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省教育厅、共青团陕西省委、省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学校承办的陕西省第四届大学生戏剧节分会场演出在学校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1月6日《华商报》社在学校设立校园工作站。这也是《华商报》社在陕西高校设立的首批工作站之一。
2013年12月9日—12日,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10人)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
2019年5月12日,西安培华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在长安校区举行,“华为ICT学院”落户学校,同时双方协议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通信领域开展合作。
2020年6月,西安培华学院附属西安唐城医院揭牌。
2022年1月,学校荣获2021年陕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23年6月,西安培华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入校评估交流会举行。
2023年10月,庆祝培华建校95周年暨2023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隆重举行,标志着建校95周年系列活动正式开启。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10个二级学院,设有本科专业39个,专科专业11个。
-学科建设-
-师资力量-
截止2024年3月,学院有专兼职教师12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0%以上,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7%。
-教学建设-
截止2023年11月,学校的会计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护理学、通信工程、电子商务等10个专业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1 个,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13 门,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0门,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5项。
-合作交流-
西安培华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学校一直致力于学生国际视野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知名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计划协议。合作项目涉及商科类、医学类、艺术类、教育类等多个领域,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多个层次。同时与世界知名组织合作,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参加国际交流、世界级赛事、境外研修、实习就业等提供广阔渠道。
² 新西兰林肯大学本(专)升硕项目
完成学校本(专)科课程,取得由新西兰商学院所提供的英语国际等级证书后进入新西兰 林肯大学硕士学习、留学期间合法打工、有利于就业移民。
² 美国纽约电影学院“3+1、3+2”本硕连读项目
与纽约电影学院共建本硕连读教学基地,“3+1、3+2”本硕连读项目,通过美方笔试、面 试可免雅思、托福直接进入硕士学习,取得学校本科学位的同时,获取纽约电影学院硕士学位。
² 加拿大圣文森山大学 2+2 联合培养项目
2+2 联合培养项目,免雅思、免托福,完成两年本(专)科学习,并赴加拿大继续两年本 科教育,获得两校相应学历或双本科学位。
² 新加坡 AIC 学前教育项目
完成学校相关课程,赴新加坡 AIC 进行国际幼教资格证课程培训或继续深造,取得国际幼 教资格证书、带薪实习、保障就业。
² 中日护理项目
定向培养护理人才,完成本科学习,获取中国护士资格证,赴日完成日本护士资格证培训(签约医疗机构支付学费)、带薪实习、保障就业。
² 中德护理项目
定向培养国际护理人才,完成学校本科学习、项目课程及德语课程,而后赴德国完成资格 证培训(签约企业支付学费)、带薪实习、保障就业。
² 马来西亚、台湾地区短期交换项目
提供与马来西亚及台湾地区多所大学短期交换生项目,对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学分互认。
² 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赴美、赴日带薪实习项目
与中国汉办合作,提供汉语教师赴境外培训、实习、就业渠道。带薪实习项目获取美、日相关企业的工作经验和实习证书,开拓国际化视野。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红色文化研究会(全国高校首个) | 陕西民俗文化研究所 |
法制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所 |
佛教艺术研究院 | 池田大作香峯子研究中心 |
中小企业会计事务研究所 | 陕西民营经济研究所 |
电子商务应用研究所 | 城市与房地产研究所 |
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所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
护理教育研究所 | 土木工程研究所 |
女性教育研究所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 |
数学教育教学研究所 | 体育运动与健康教育研究所 |
高等教育研究所 | 喜剧美学研究所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 关公文化研究院 |
-研究成果-
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科研立项的数量大幅提升,层次明显提高,科研成果获奖数量显著增加,研究质量持续提高,转化途径日益拓宽,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意识不断增强。
教师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将科学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近三年来学校授权发明专利382项,软件著作权133项。其中与教育教学相关并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85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03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71项)。
-学术资源-
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69.29万册,电子图书194万册,电子期刊2.3万种,数字化文献资源总存储容量达176T,全面实现了24小时电子借阅、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