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西安交通大学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 University),简称“西安交大”,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由教育部、陕西省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位列国家“211工程”、“985工程”、 “双一流”A类重点建设高校,也是“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单位、九校联盟(C9)、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

学校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05年划归商部,改名为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改隶邮传部,更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1911年,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1912年民国成立后,划归交通部管理,遂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平铁道管理学校、北平邮电学校合并成立交通大学;1956年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实现合并。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兴庆、雁塔、曲江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4个校区,占地面积约5000亩;设有34个学院(部、中心)、9个本科书院,76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1个;有在编教工6568人,专任教师3755人;有学生59267名,其中本科生24539名,研究生31194名,国际学生3534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清军惨败。就在甲午战争前后,为了使中国能够自强,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学习西方和日本,开办新式学堂的设想。1895年,清朝官僚中的洋务派盛宣怀奏请清廷,以“自强储才”为宗旨,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学堂。1896年3月,在上海创建南洋公学。

  • 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时期(1906~1920)

20世纪初叶,由南洋公学发展而来的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工业专门学校虽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中仍求得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1907年,唐文治担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他将学堂改办成工科,先后设立了铁路专科、电机专科和铁路管理科。1911年4月,邮传部决定将航海专科扩充改办成商船学校,校址设于上海吴淞;9月正式成立,派夏孙鹏任该校主任。11月,校名更改为“南洋大学堂”,监督改称校长,由唐文治任校长。1912年9月,呈文北京政府教育部,鉴于学校功课与欧美各大学相近,请求改制为工科大学。因当时全国所定学制中无工科大学建制,故教育部缓议此事。秋,清政府被推翻后,学校归北京政府交通部直辖,校名改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13年3月6日,唐文治将“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章程”报送交通部、教育部审批;4月,经交通部批准“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章程”正式实行。1915年1月13日,成立学生组织“南洋学会”,“南洋学会”设言语、编辑、游艺3个部,并刊行杂志。会刊定名《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学生杂志》;6月出版发行,初称《南洋学报》,为学校第一种正式出版的学生刊物,共出10期。1920年合刊,正式定名《南洋学报》,为学校正式学术刊物。1916年12月,在交通部会议上,学校派庶务长阮惟和提议增设“机械科”、“航海科”等提案,为改办成工科大学做准备。1918年2月,交通部准予增设铁路管理科;4月17日,图书馆董事会成立。1920年12月14日,交通总长叶恭绰呈报总统并提交国务会议议决:拟将北京邮电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4校合并,称“交通大学”。

  • 南洋大学时期(1921~1927)

1921年2月,在北京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的主持下,将所辖的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等4所学校合并,定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改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1922年6月,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更名为交通部南洋大学。1926年初中共南洋大学党团支部建立。1926年4月28日,校务会议商定学生停学办法,并决定中学学制改初、高中各为3年。1927年8月,交通部通知停办附属中、小学,原有的初中、小学改为私立,中学定名“南洋模范中学”,暂借南院旧址开办;9月7日,正式改称第一交通大学。唐山大学改称第二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改称第三交通大学;同月,交通部令交通大学专办大学,铁路管理科改称交通管理科。 

  • 铁道部管辖下的交通大学(1928~1937.6)

1928年5月,交通部批准添设土木科,并开始筹办;9月8日,根据交通部更改学校名称的训令,第一交通大学、第二交通大学、第三交通大学再次合并,改称交通部直辖交通大学,沪校改为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及交通管理学院,唐山学校改为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北平学校改为交通大学交通管理学院分院;10月,学校由交通部移归铁道部管辖。

  • 抗日战争时期的交通大学(1937.7~1945.8)

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开始。抗日战争时期,国家和民族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中。1940年11月,交通大学分校在重庆小龙坎建立。1942年8月,在重庆九龙坡建立了交通大学本部。期间,渝校发展迅速,至1943年设有电机、机械、土木、航空、造船、运管、财管、工管7个系和航海、轮机、电信3个专修科,以及附设电信研究所,学生近1000人,沪校仍勉强维持原有的理、工、管三院制的局面。

  • 院系调整与交通大学迁校时期(1949.5~1959.7)

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新中国建立后,交通大学师生员工热情投入各项运动。在院系调整中,交通大学由原来的理、工、管三学院改变为以机、电、船为主的重工业大学,调出了大量系科,为新中国建立一批新的高等学校作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7年,国务院根据交通大学内部实际情况和上海、西安两地的需要,决定交通大学分设上海、西安两部分,实行统一领导。之后,大部分系、专业和师生陆续迁至西安。



-蓬勃发展-

1959年7月,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分离成为两所学校,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原交通大学校长彭康改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1960年7月25日,在教育部召开的青岛会议上,确定西安交大以火箭技术、原子能及无线电电子学为重点发展方向;8月20日 根据陕西省委和省人委关于成立陕西工业大学的决定,将交大水利、纺织两系调整到陕西工业大学。1962年2月22日,教育部委托西安交大主持高等学校理工科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热工学、工业电子学、机械原理等教材编审会议;6月2日,教育部委托西安交大负责拟订工企、应用物理、金相等10个专业的教学计划(草案),并提出内燃机、应用力学等6个专业教学计划(草案)初稿和仅在西安交大设置的涡轮机、高压等专业的教学计划(草案);至9月,学校设6个系、25个专业。即机械制造系(5个专业)、动力机械系(5个专业)、电机工程系(5个专业)、无线电工程系(5个专业)、工程物理系(2个专业)、数理系(3个专业)。1963年12月12日,校务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基础课程部。将高等数学、普通化学、普通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工程画7个基础课教研室和马列主义、体育、外语3个公共课教研室调整由基础课程部领导,并拟于下学期开学正式开始工作。12月28日教育部通过。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交通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西安交大成为“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五所大学之一。1995年,西安交大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首批七所大学之一。1999年1月,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999年9月,西安交大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首批九所大学之一。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卫生部所属西安医科大学、中国人民银行所属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2001年,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2006年,首批入选国家“111计划”。2007年,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之一;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成为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共同实施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项目首批十所高校之一。2009年,首批入选国家“珠峰计划”;被中组部、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2010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2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11月,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和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4年,入选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9月13日,加入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西安交通大学成为首批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7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西安交大位列其中;9月,西安交大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11月,西安交大等8所高校共同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实现跨区域教育资源整合;成为陕西省唯一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高校。

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9月,由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以西安交通大学为核心的国家级项目“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正式投入使用 ;学校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长单位。2020年1月,西安交大入选首批“强基计划”,获批招生名额210人,并列全国第三; 6月1日,西安交大正式加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为该联盟中的第9所中国大陆高校; 12月9日,入选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12月10日,加入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并成为理事单位。 

2021年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现代产业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揭牌成立;4月22日,加入“西部高校青年宣讲联盟”;5月12日,西安交通大学与榆林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西安交通大学榆林金融研究院”; 5月17日,获批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6月16日,西安泵阀-西安交大技术研究院揭牌仪式在西安泵阀总厂有限公司举行;6月,加入陕西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同月,西安交通大学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用增材制造器械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10月,朱继梅教授将自己多年积蓄的130万元悉数捐给学校,设立“朱继梅教育发展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2022年2月,学校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5月16日,成为陕西省孔子学院联盟成员;7月,入选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成为全国18所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之一;8月,成为高校数字化发展与创新联盟会员; 8月31日,入选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高校名单;10月,西安交通大学申报的储能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正式获批立项; 12月20日,当选黄河流域大学联盟理事长单位;12月23日,获2022中国年度最佳高校就业典范奖。

2023年1月16日,西安交通大学艺术科学与表达交流中心正式成立;6月10日,发起成立高校工程教育课程思政联盟;6月12日,入选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7月27日,由绍兴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共建的西安交通大学绍兴市通越宽禁带半导体研究院揭牌成立 ;9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傲雷光电研究院揭牌启动仪式在西安交通大学会议室顺利举行 ;同月,入选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名单 ;11月28日,霍尔果斯市—西安交通大学丝绸之路数字经济研究院揭牌 。12月10日,成为陕西国际传播中心首批“共建高校”;12月10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院揭牌仪式在曲江校区举行;12月13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通用技术集团联合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 ;12月19日下午,陕西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主委高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研究室主任王汝芳共同为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交大西迁博物馆揭牌;12月22日,西安交通大学老年大学艺术团成立。

2024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文艺批评与创作中心成立;6月24日,西安交通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医疗保障中心揭牌成立 ;11月,西安交通大学氢能检测研究院揭牌成立 。11月8日消息,由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与西安西电开关电气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环保型发电机快速断路器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成果、“ZHN□-31.5 210kA环保型发电机快速断路器成套装置”,通过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25年1月13日,西安交通大学空间媒介与智能计算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揭牌成立。

2025年1月22日,西安交通大学技术经理人学院签约揭牌。2月24日,江西省政府与西安交通大学在南昌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3月,西安交大马伟教授团队开发出可化学调控的人工神经,研究成果在《自然-电子》发表。3月12日,西安交通大学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孵化中心揭牌。3月14日,西安交通大学-海能技术细胞膜色谱智能分析仪器研究院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34个学院(部、中心)、9个本科书院,开设76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专业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艺、教育、交叉等11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8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2个学科入选陕西省“双一流”建设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现有在编教工6568人,其中专任教师3755人。师资队伍中入选院士(含双聘)、杰青等国家级各类重大人才工程588人次,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1名。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建设有5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8个国家级教学(人才培养)基地、8个本科教学工程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陕西省本科教学工程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0个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1门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9门,其中线上一流课程74门,线下一流课程2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15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15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1个,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2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3月,学校与境外大学合作共建2所孔子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孔子学院、日本山梨学院大学孔子学院。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共建“中国中心”,在中亚地区首创建立“语言+技术”创新合作模式,为中国-中亚高校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打造全新典范。通过举办海外友好高校校园日、海外名家大讲堂、“在交大·看世界”系列英语沙龙活动等,营造国际化校园氛围。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首倡发起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已经吸引40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所大学加盟并开展多元合作。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共有省部级及以上基地228个,其中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3月,2000年以来,学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基地与人才专项等重大项目数百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7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承担国家级社科重大科研项目53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36项;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7篇、提名奖46篇。迁校以来,学校创造了30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41项获得国家三大奖。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图书馆累计藏书596万册(件),引进中国国内外电子资源143个平台约350个子库。拥有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7.6万余种,中国国内外电子图书234万余种。 

  • 学术期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以“出精品、创名牌、办一流学报,争时效、促交流、举科技人才”为目标,突出机电特色,以机械、动力、工程热物理、电气、电子信息和计算机为主学科(其他为小学科),关注学科前沿和交叉。该刊为月刊,中文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EI数据库核心源期刊。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