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陕西师大、陕师大(SNNU),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学校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入选国家“211工程”“双一流”“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首批“国优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员。
陕西师范大学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2005年入选全国“211工程”建设高校,2007年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4年,入选国家“2011计划”,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入选国家“111计划”。
截至2024年4月,陕西师范大学建有长安、雁塔两个校区,有28个教学单位,开设12个学科门类,72个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0个;有专任教师21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外籍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9000余人,硕士研究生9800余人,博士研究生2400余人,留学生500余人 。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44.08-1949.08)
陕西师范大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和1945年建立的国立西北大学文学院的教育学系。
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44年,学校以西安市北城崇廉路37号前女子中学旧址为校址,聘请西北师范学院研究所休假教授郝耀东先生为校长(1948年8月辞职,由西北农学院副教授刘国安继任),于同年8月开始招生,专业设有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五个科,学制三年。1946年秋,增设专修科,分文(国文、史地)、理(数学、理化)两科,系一年毕业速成班;同年,在汉中建立陕南分校,设中国语文和数学两个专业,学制一年半(翌年,改为二年制)。
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在西安市人民政府、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领导下,西安市军管会文教委员会教育处负责接管包括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在内的七所大专院校,指派辛安亭、刘泽如同志作为军事代表工作组进驻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协助办理清理和移交工作。6月25日,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成立了临时校务委员会。8月,按照西安市军管会会字二0号《关于大学专科学校合并的命令》,以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为基础,归并西北大学教育系,组成西北大学师范学院。
西北大学师范学院(1949.08-1954.08)
1949年9月2日,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的九位教师(其中教授有侯又可、 高元白、高宪斌、贾则复等)与235名学生正式并入西大教育系(原师专英文科的学生编入西北大学外语系),组成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专业设有教育行政、国文、 史地、数学、理化五个系,学制四年。1950年3月19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大字第100号命令,将解放前设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陕南分校并入西北大学师范学院。
1952年8月中旬,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根据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精神,决定将西北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并决定在西安市南郊吴家坟附近选址建校。同年年底,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颁发“西北大学师范学院”木质方印一枚,自12月30日开始起用,直接对外联系业务。从此,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名义上仍挂靠在西北大学,实际上已趋向独立。同时,随着学院的独立设置与发展,校舍建设与搬迁工作亦随期进行。1954年8月初,学校全部搬迁完毕,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彻底从西北大学独立出来。
西安师范学院(1954.08-1960.05)
西安师范学院是在西北大学师范学院的基础上易名而成的。早在1953年5月29日政务院第180次政务会议通过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中,就确定了“西北大学师范学院独立为西安师范学院”。同年8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53)高师行陈字第188号文通知西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西北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名为西安师范学院。”但鉴于当时建校准备工作尚未就绪,上级并未即时通知更名。直到1954年6月7日,西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以(54)办张字第1328 号文通知西北大学改名西安师范学院,同文还颁发“西安师范学院”木质方印及长条章各一枚,并宣布“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印章截角缴销。8月20日,西北大学以秘张字(54)第486号文通知西北大学师范学院“正式宣布独立”。8月21日,西安师范学院宣告成立,即日起启用新印信,更换新院徽。
西安师范学院成立后,隶属关系随即改变,根据1954年9月8日西北行政委员会(54)办移张字第2247号《转知关于西北区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交接问题》的通知,西安师范学院“由中央教育部委托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直接受辖于陕西省文教厅领导。1958 年春,陕西地区高等学校的隶属关系进行调整,根据陕西省人民委员会(58) 会办性字第106号文通知,西安师范学院自4月1日起交由陕西省高教局领导,有关业务由陕西省教育厅协助。
合并重组
陕西师范学院(1953.08-1960.05)
陕西师范学院是由陕西省中等教育师资训练班(简称“中教班”)和陕西师范专科学校发展而来的。
“中教班”开办于1953年8月,主要培训初级中学师资,当时校址暂设于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内(书院门)。1954年8月陕西师专成立后,根据陕西省教育厅(54)文人字第2447号文件要求,“中教班”继续开办,附设在陕西师专,并遵照中央教育部指示,改名为“陕西省中等学校师资短训班”,至1958年7月停办。
陕西师范专科学校筹建于1953年春。随着陕西省中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学师资力量仍很紧缺,为此,陕西省政府决定开办陕西省师范专科学校。校址选在西安市南郊大雁塔西侧瑞禾村附近,占地面积130余亩。1954年8月,校舍建设初步落成,根据陕西省教育厅指示,在陕西省中等教育师资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陕西师范专科学校,是年秋开始招生。8月7日,陕西省文教厅颁发“陕西师范专科学校”木质印章一枚,于9月6日正式启用。
陕西师专成立一年后,1955年秋,北京师范大学曾计划在陕西师专的基础上筹建北师大西安分校,并于9月14日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西安分校建校委员会”,以陕西师专校址为基础,向西南方向征地扩建。1956年4月间,中央教育部根据当时召开的第二次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的方针,发文通知撤销原设的“北京师范大学西安分校筹建委员会”,同意“将陕西师专改为陕西师范学院”。1956年暑期,陕西师专经过与西安师范学院的系科调整后改建为陕西师范学院。陕西省教育厅(56)教高字第056号文通知颁发“陕西师范学院”铜质印章一枚。
-蓬勃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1960年至今)
1960年初,陕西地区高等院校进行调整,根据陕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指示,陕西师范学院与西安师范学院合并,成立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2月,国务院批准陕西师范大学由陕西省管理划归教育部直接管理,学校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六所重点师范大学之一。1980年,教育部确定陕西师范大学为试办少数民族预科班的高等院校之一,学校随即成立民族预科科;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陕西师范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8年3月,成立留学生教学部。
2005年12月,陕西师范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6年4月,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7年,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同年成为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试点院校。2009年6月,学校成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之一。
2013年5月,陕西师范大学被教育部评为“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4年4月,学校成为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成员高校;8月入选国家“2011计划”;12月,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17年5月,陕西师范大学与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联合成立陕西高校“长安联盟”。6月,陕西师范大学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陕西师范大学入选首轮“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中国语言文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66]。2018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入选2018年度新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3月,陕西师范大学新增3个一级博士学位点,1个一级硕士学位点,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2019年11月,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皮影传承基地”入选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20年11月,学校被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8],同年12月,成为西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创始成员。
2021年6月,学校加入陕西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这是全国首个省级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组织。同年11月,陕西师范大学新增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2022年2月,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3月,哲学学院正式成立;12月10日,陕西师范大学成为陕西国际传播中心首批“共建高校”。2023年7月,成为教育部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简称“国优计划”)首批试点院校。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陕西师范大学设有27个学院(部)、1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开设72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陕西师范大学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陕西省“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0个,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1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2‰ 。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21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7%,正高级教师675人、副高级教师876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574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038人。近年来,学校创新人才引育机制,精准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人才队伍力量持续加强。拥有国家级人才115人次、省部级人才300人次。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外籍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7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人,省部级教学名师2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4月,陕西师范大学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0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有国家级、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各1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2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2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
-合作交流-
陕西师范大学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截至2024年4月,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首倡成立了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和图书档案出版联盟,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合作建立“陕西师范大学乌兹别克斯坦研究中心海外工作站”“海外中文实习基地”。获批成立4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科研合作成果显现。通过双学位联合培养、校际学生交换、海外名校访学、名企实训、国际组织实习及国际暑期学校、文化交流等形式,全力推动学生参与国际化培养、丰富海外经历、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学校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接收单位,并设有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陕西师范大学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全国妇联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2个,国家旅游局研究基地1个,其他省级平台70余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4月, “十三五”以来,陕西师范大学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及杰青、优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重点项目等130余项。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3项,3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12月,陕西师范大学拥有2个图书馆,总面积57758㎡,阅览室座位数5801个。截至2023年9月30日,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4162099册,生均纸质图书106.03册,其中新增图书51823册。图书馆馆藏丰富,其中馆藏古籍线装图书25万余册,古籍善本700余部、9000余册,有15部古籍善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51部古籍入选了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历代石刻拓片12000余通;地方志收藏亦较为丰富,尤其是陕西地方志收藏较为完备;另外,大型古籍丛书、古今名人字画收藏丰富。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先后引进国内外电子资源92个平台139种数据库(含268个子库),有电子期刊8万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