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文理学院(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简称“宝文理”,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学校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为“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成员。
宝鸡文理学院起步于1958年,校名为“宝鸡工业大学”,同年12月20日,更名为“宝鸡大学”,1963年停办;1975年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在宝鸡大学旧址成立,1978年改建为宝鸡师范学院,办学层次依然为本科;1984年职业大学宝鸡大学成立;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宝鸡师范学院与宝鸡大学合并定名为宝鸡文理学院;2018年成为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高新校区、石鼓校区、蟠龙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800多亩,图书馆各类图书累积量300余万册;设有17个二级学院,开设64个本科专业;拥有9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66个二级学科(领域);有专任教师1200余名,高级职称人员590余名,博士近400名。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21000余名,其中研究生近1700名。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原省属本科宝鸡大学
1958年,陕西省政府批准创办省属四年制本科高校宝鸡大学,校址位于长寿山麓。7月,宝鸡市成立了宝鸡工业大学,同年12月更名为宝鸡大学。主要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开设了机械制造和化工两个专业。
1962年10月,宝鸡大学逐步停止办学,师生转入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学校部分师资、设备、图书资料等移交宝鸡长寿中学。10月,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接收宝鸡大学移交馆藏图书4.2万册。
原省属本科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宝鸡师范学院
1975年,在宝鸡市政府及陕西师范大学支持下,宝鸡大学旧址停办长寿中学,成立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
1978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改建为宝鸡师范学院,四年制本科的办学层级、学制保持不变。
1980年,在省市政府支持下,宝鸡师范学院建设了石坝河校区(今石鼓校区)。
原市属职业大学宝鸡大学
1984年6月2日,宝鸡市政府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创办了以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市属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宝鸡大学。校址设在宝鸡市工交干校,系收费、走读、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设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管理工程等系(科),有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工业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工业电气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工业企业管理等专业和中文秘书大专班。
-蓬勃发展-
1989年秋,因办学分散、生均成本高,陕西省教育奠基会提出了将宝鸡师范学院与宝鸡大学合并的部署。
1991年10月下旬,时任省教委主任戴居仁、宝鸡市市长李均就合并办学申请世界银行100万美元贷款进行协商。
1992年1月29日,省教委就两校合并问题专文呈报国家教委审批。2月14日,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电话通知陕西省教委:国家教委批准宝鸡师范学院与宝鸡大学两校合并,请即宣布予以执行。至此,两校的调整合并工作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两校的合并进入实施阶段。
1992年5月,时任宝鸡师范学院院长杨异军和院办主任赵尚东等同志去北京向国家教委反映了学校的情况,并转达了学校所在省、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新校名拟定为“宝鸡大学”的意见,国家教委派相关司、处负责人专门和学校代表进行了座谈并传达了国家关于高校设置及校名问题的新规定,认为学校的学生规模、师资力量、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及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硬件和教学科研水平等未达到大学的标准。不同意将新校名定为“宝鸡大学”,并责成向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汇报,另行确定新校名。经学校和省教委反复斟酌协商,认为美国许多高校就叫文理学院,新校拟采用“宝鸡文理学院”作为校名。
1992年10月,省教委向国家教委呈报了《关于宝鸡师范学院与宝鸡大学合并后新校名确定为“宝鸡文理学院”的请示》。
1993年5月6日,国家教委以教计(1993)64号文件批准,宝鸡师范学院与宝鸡大学合并后校名确定为“宝鸡文理学院”。6月18日,学院举行了新校命名暨庆祝大会,时任省教委秘书长江秀乐代表省教委宣布了国家教委、陕西省教委《关于宝鸡师范学院和宝鸡大学合并后名称的通知》。时任陕西省教工委领导寇发祥、陕西省教委秘书长江秀乐分别向院党委、行政颁发了印章。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钟、宝鸡市委书记冯波为“宝鸡文理学院”新校牌揭彩。中国第一所以“文理学院”命名的高校诞生了。此后,相继出现了绍兴文理学院、重庆文理学院、西安文理学院、湖南文理学院、成都文理学院、兰州文理学院等文理学院。
文理时期
2004年,宝鸡文理学院高新校区投入使用,学校的校园面积增加到1100余亩。
2008年,学校获得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称号。
2010年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学校获批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2011年5月,宝鸡市人民政府和学校签订了《宝鸡市人民政府、宝鸡文理学院关于筹建宝鸡大学的备忘录》。
2013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学校正式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2017年7月,学校被陕西省列入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计划。
2017年10月24日上午, 陕西省教育厅、宝鸡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宝鸡文理学院建成宝鸡大学协议签字仪式在该校举行。并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四所高水平大学签订了《对口支援宝鸡文理学院协议》。
2018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校获批4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权点达到7个,专业硕士学位点5个。
2018年7月,经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学校在宝鸡市蟠龙新区征地1700余亩土地用于建设蟠龙校区。至此,形成了石鼓校区、高新校区、蟠龙校区三个校区总面积达2800余亩的办学格局。
2018年8月,学校入选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10月6日,学校举行60周年校庆、创建高水平宝鸡大学论坛暨誓师大会。
2019年9月,陕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对2019年陕西省申报设置本科学校名单进行公示的公告》显示宝鸡文理学院申请更名为宝鸡大学。
2021年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2021年12月31日,宝鸡文理学院官微发布新年贺词。其中提到:全面启动申博准备工作,继续做好更名大学工作,积极和国家部委、省市等各级政府部门联络,争取资金、政策等支持,认真做好迎接国评专家进校核查准备工作。
2022年3月,宝鸡文理学院获批陕西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23年,学校获批为陕西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开设64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9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66个二级学科(领域)。有1个省级一流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
截至2024年9月,学校的工程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荣登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单。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1月,有专任教师1200余名,高级职称人员590余名,博士近400名。同时,聘请了12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或特聘教授。有70余名教师分别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特支计划”区域发展人才、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教师等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30个专业获批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学士学位专业,4个专业获批陕西省“地方优师专项”定向培养资格,2个专业获批宝鸡市定向就业公费师范生招生培养资格。现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有3个省级名牌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二级认证。有29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特色线上课程。有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陕西省中华经典诵写讲基地、1个陕西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西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基地”首批合作院校和“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建设院校。
-合作交流-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社科普及基地、1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普研究中心、1个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众创空间。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1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08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84项。尤其是近三年来,办学水平和实力显著提升,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获奖和高层次科研成果数量取得了较大增长。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24年3月学校官网信息,图书馆形成印刷型文献和电子文献相互补充的文献保障体系,包含文、理、工、管、法、经、艺各类文献协调发展的馆藏体系,其中纸质图书累计馆藏量216.4万册,电子图书镜像版103.5万册,电子图书网络版34.3万册,电子期刊9.79万种,学位论文492.42万篇,音视频资源1400余节,印刷型中文报刊877种,中外文数据库9个。我馆文献资源丰富、载体多样,专业特色鲜明。收藏有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儒藏》、《道藏》、《民国集萃》等,还有《册府元龟》、《永乐大典》、《文苑英华》等古代大型类书以及陕西各县区地方志等文献,具有一定的馆藏特色。
学术期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9年,原名《宝鸡师院学报》,后改为《教学与科研》,1985年复名为《宝鸡师院学报》,1993年更名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公开出版。该刊是双月刊,设西周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文艺学、现代当代文学、语言学、经济学、教育学与心理学、伦理学、周秦文化与青铜器、张载与关学栏目。是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陕西省优秀社科学报;陕西省重要期刊;“周秦文化与青铜器”“张载与关学”栏目为全国第三届社科学报名优栏目;陕西省优秀人文社科学报;《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来源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由宝鸡文理学院主办,本刊为季刊,是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获中国优秀期刊奖。设置博士论坛、理论研究、环境科学、机械工程、电子与电气技术、物理学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