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科大学(Bengbu Medical University),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临床医学“5+3”改革试点高校、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学校创建于1958年7月,时名蚌埠医学院。1968年改称蚌埠反修医学院。1970年9月,与安徽医学院合并,改名为安徽医学院蚌埠分院。1974年6月,恢复称蚌埠医学院。2023年11月,更名为蚌埠医科大学。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5个校区(龙子湖校区、治淮校区、宏业校区、淮上校区和高铁校区),占地面积1751.8亩。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设有16个教学单位,开办30个本科专业;拥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职医护员工近6000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在校本科生12000余名,硕士研究生2900余名(含留学生)。
历史沿革
1958年7月,为加快安徽建设,国家将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迁部分至蚌埠,并抽调原安徽医学院(现安徽医科大学)部分优秀师资创建了蚌埠医学院。1958年底至翌年初,学院一度为市辖。
1968年8月,学校改称蚌埠反修医学院,年底除少数留守人员外,师生到泗县三里湾参加新汴河劳动,后转泗县、宿县劳动,时间达一年。
1970年11月,安徽省革委会决定将安徽四所高等医学院校合并为安徽医学院,蚌埠反修医学院更名为安徽医学院蚌埠分院。
1974年6月,国务院科教组发文通知恢复蚌埠医学院。
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批准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3年,学校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2004年,学校开始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同年,蚌埠铁路中心医院成为学校第二附属医院。
2012年11月,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月,入选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2015年,学校入选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
2021年12月28日,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第三人民医院揭牌。
2022年1月14日,安徽省教育厅向教育部申请蚌埠医学院更名大学工作。
2023年11月20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其中拟同意蚌埠医学院更名为蚌埠医科大学。11月30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同意蚌埠医学院更名为蚌埠医科大学的函》,同意蚌埠医学院更名为蚌埠医科大学,学校标识码为4134010367;同时撤销蚌埠医学院的建制。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出通知,根据教育部复函,同意蚌埠医学院更名为蚌埠医科大学 。
2024年1月6日,蚌埠医科大学揭牌活动在龙湖体育馆举行,蚌埠医科大学正式揭牌。3月19日,范先群院士和学校签署“范先群院士工作站暨蚌埠医科大学Eye-X研究院框架协议书”。
2025年1月9日上午,蚌埠医科大学临床学院评估会议暨揭牌仪式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东院区学术报告厅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开办30个本科专业;拥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设有16个教学单位。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拥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拥有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高校高峰(培育)学科、30个省级重点专科和重点培育专科、2个省级特色专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教职医护员工近6000人(含直属附属医院),专任教师995人,其中教授171人、副教授371人,硕士生导师1313人、联合培养单位博士生导师2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23人,硕士学位的教师590人。学校有国家杰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6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省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93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特支计划、江淮名医等84人,皖江学者4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一流、品牌)专业、1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有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1门、省级线上一流课程117门、省级线下一流课程21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7门;1个国家级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9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及以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4个省级诊疗中心。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国家药物临床实验机构2个,省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11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教育厅平台5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先后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25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2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43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科技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328项,发表SCI、SSCI检索收录论文2471篇,其中在《Science》《柳叶刀》发表研究型论文3篇。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龙子湖校区中心馆及治淮校区、淮上校区两所分馆(其中龙子湖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9阅览座位1550个);馆藏纸质图书136.1万册,中外文期刊201种(其中中文纸质期刊189种,外文纸质期刊12种),电子图书254.3万种,分布于超星、弘文文、书生、京东读书等电子图书馆;有《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泉方本地PubMed检索平台》《中国共产党理论数据库》等29种中外文数据库;同时拥有馆藏有电子期刊18.71万册,学位论文461.42万册,音视频70.23万小时。
学术期刊
《蚌埠医学院学报》
《蚌埠医学院学报》于1976年3月创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月刊;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蚌埠医科大学主办,面向中国国内外征稿和发行的综合性医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 等国际检索系统及中国知网、万方等十余种数据库收录。主要刊登实验医学论文和应用医学论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1996年创刊,月刊;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主要刊登临床应用解剖、断层影像解剖、与临床应用有关的实验形态学研究性文章,以及临床各科,特别是手术、医学影像和介入等学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临床经验体会、病例报道等文章。
《中华全科医学》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于2003年创刊, 月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全科医学领域科技学术期刊,安徽省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协办单位之一。杂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首届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