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中国医科大学

  • 区域:辽宁沈阳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蒲河路77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0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中国医科大学(China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中国医大(CMU),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教育部三方共建高校 ,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辽宁省来华留学工作示范建设高校,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被誉为“红色医生的摇篮”

学校前身为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2年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40年在延安正式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在沈阳接收原国立沈阳医学院,1949年接管合并原私立辽宁医学院。学校是原国家卫生部部属高等医学院校,2000年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2015年获批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23年9月,入选首批辽宁省普通高校示范性虚拟教研室建设名单 

截至2024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有沈北、和平2个校区 ,占地面积153.45万平方米 。设有18个学院、3个研究院、2个教研部;有普通本科专业26个;在6个学科门类拥有学位授予权,7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8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学校在职教职工17410人,全日制在校生18962人,其中博士生1501人,硕士生7253人,普通本科生9546人,外国留学生662人

历史沿革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

1931年11月,为了解决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缺乏的严重问题,中革军委总卫生部决定开办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培训各种医疗卫生技术骨干,并任命贺诚为校长兼政治委员,陈志方为教育主任。校址初设于瑞金,后迁至于都 。建校伊始,毛泽东为学校制定了,“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办学方针

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

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同年8月,学校从兴国茶岭迁回瑞金,驻扎在叶坪朱坊洋江下,并与从汀州迁来的中央红色医护学校合并,仍称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并将不远处的中央红色医院划为附属医院。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改由陈义厚为校长,王斌任教务主任,周月华任政治部主任,设教务处、政治处、总务处和附属医院

1933年10月,国民党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学员在“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的号召下,节衣缩食、缩紧开支,把好人才、好枪、好马、好物资支援前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4年10月,卫生学校编为教导队,随中央红军长征 。过湘江,战黎平,四渡赤水,两过乌江,强渡大渡河,穿越雪山草地,经吴起镇夹金山到达延安,最终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6年10月,学校随中央军委到达陕北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改名为八路军卫生学校,随总卫生部开到抗日前线。

1940年3月 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迁至延安。 

中国医科大学

1940年,经毛泽东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在延安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1年,毛泽东为学校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1948年,在沈阳接收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洲医科大学,1911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次年,接管合并原私立辽宁医学院(前身为盛京施医院医学堂,1883年由英国基督教联合长老会派遣的医学传教士建立)

1950年,郭沫若来校参观,亲自题写"中国医科大学"校牌,并题词 

1955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接受国家卫生部分配的研究生培养任务,使中国医科大学成为中国最早设立研究生教育的学校之一,也是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开端。次年9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医学院校调整的决定,中国医科大学改名为沈阳医学院

1976年,根据国家教育部指示,学校开始承担培养中国留学生任务,来自8个国家的留学生入学。学校重建公共卫生学系

1978年3月,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学校恢复中国医科大学校名。3月1日,中国医科大学召开大会,隆重庆祝学校恢复中国医科大学校名并挂校牌 

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中国医科大学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和导师,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1个

1984年,中国医科大学试行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并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在职人员申请学位试点单位。1988年被例为质量免检单位 


1991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隆重举行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在中国医科大学建校60年之际,邓小平同志亲自为《中国医科大学校史》一书题写书名,国家领导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江泽民李鹏杨尚昆陈云李先念、彭真、邓颖超、李铁映等为学校题词。江泽民同志题词:"发扬红军卫校传统,办好社会主义医科大学。"李鹏同志题词:"继往开来,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医生"

2000年,学校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

2005年10月,学校4个实验室被批准为省、部级实验室。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被批准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被批准为卫生部重点实验室;艾滋病免疫学和介入治疗与器材开发两个重点实验室被批准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2013年5月,入选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2015年,获批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高校 

2017年,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中国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同年,辽宁省计划生育研究院划转中国医科大学 

2022年9月9日,东北三省一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联盟成立大会召开,中国医科大学是联盟高校之一

2023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入选首批辽宁省普通高校示范性虚拟教研室建设名单;11月,东北“三省一区”中医药教育发展联盟成立,中国医科大学当选副理事长单位;同月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设有18个学院、3个研究院、2个教研部,开设普通本科专业26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8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0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7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A类7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在职教职工17410人。全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91.93%,全校正高级1092人,副高级1801人,研究生指导教师4042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631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6人(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教学名师3人)、青年拔尖人才人选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讲座教授1人、青年学者4人、特岗学者3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1人,海外“优青”2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7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59人;“兴辽英才计划”杰出人才2人、辽宁省领军人才3人次,辽宁省优秀专家23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3人次,辽宁特聘教授45人次;“兴辽英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6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特聘教授)16人、领军人才1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31人;“兴辽英才计划”杰出医学名家5人、领军医学名家9人、名中医1人、青年医学名家8人、青年名中医1人;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15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43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21人、千人层次133人。在中华医学会担任主任委员1人,候任主任委员1人,前任主任委员2人,副主任委员17人;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3人,委员10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有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教学项目有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包括黄大年式教学团队)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个,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6本,4本教材获批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1人,18本教材获批首届辽宁省教材建设奖,入选全国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4个,省级示范性虚拟教研室6个,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3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个,辽宁省高质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省级教学项目有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重点支持专业1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4个,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向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2个,转型发展试点专业5个,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1个,精品课程4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省级教学团队15个,省级一流课程175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跨专业实训平台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8个,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实训培训基地1个,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辽宁省首批“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基地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简称“111计划”)2个,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6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38个,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13个,辽宁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5个,辽宁省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2个,辽宁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6个,辽宁省教育厅工程研究中心1个,辽宁省卫健委精准医疗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8个,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5个,辽宁省医疗中心55个。

研究成果

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2000年以来)

奖项

项目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内镜超声微创诊疗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危害及干预

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我国艾滋病新流行形势下的综合防控策略及应用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与综合防治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我国农村高血压流行趋势及低成本综合干预预防脑卒中研究

衰老的分子调控机制及个体化衰老评价的创建和应用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静脉系统梗阻-高压性疾病(VOH)综合性介入治疗的应用研究

中国HIV感染者病毒生物学特性、免疫应答与疾病进展相关性研究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碘过量对甲状腺疾病影响的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基础与临床研究

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分子病理学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

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喉癌的基础与临床治疗研究

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胃癌“三早”与胃癌现代外科治疗的研究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图书馆累计纸质藏书136.9311万册,其中古籍图书1.0008万册,电子藏书362.1717万册 。数字资源有万方、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ScienceDirect、Wiley、SCIE等数据库90余个 。图书馆可利用146种中、外文数据库及子库,涵盖期刊全文、图书、文摘检索、实验室指南、医学视频、影像图片、循证医学、药物专论、临床试验、诊疗指南、患者教育、学位论文等多种类型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