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辽师大(LNNU)”,位于辽宁省大连市,辽宁省“双一流”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实施学校、辽宁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基地,是一所省属重点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始建于1951年9月,初建时为旅大师范专科学校;1953年4月更名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7月,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和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大连师范学院。1960年7月,学校更名为辽宁师范学院;1981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3年12月更名为辽宁师范大学;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两个校区(黄河路校区、西山湖校区);设有21个学院(学部),开办61个在招本科专业;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点;有教职工1880人,普通本科在校生13000余人,硕士、博士在校生6300余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1951年1月,时任旅大市文教局局长卢正义提出创建旅大师范专科学校,以满足旅大市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需求。经上级批准,学校于8月开始筹创,建校初校址在旅大市岭前区智仁街教育巷42号(现大连市中山区解放路343号大连市第二中学),时称旅大师范专科学校,是新中国诞生后首批建立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
大连师范专科学校
1953年随着在校师生人数的增长,为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学校进行了基本建设远景规划,计划在旅大市小平岛区新建教室、宿舍、食堂等基础设施,总计9616m²,预计于5月开工建设。同年6月,学校更名大连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随着新校舍的竣工,学校从泉涌街迁至小平岛由家村。迁校工作从5月开始统筹规划,在人力与运输力的组织、调配、联系和配合等工作上协调有序,8月迁校工作基本完成,保证了新学期顺利开学。
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
1952年,三个俄文班合并组建大连造船俄文专科学校。校址在西岗区朱德路大同街52号,原大连造船厂建厂委员会办公大楼。
1953年3月,经与市政府确定,在沙河口区西山村建设新校区。5月,学校更名为大连工业俄文专科学校,隶属第一机械工业部。同年8月,在沙河口区北甸街教育大楼(现辽宁师范大学主楼)、学生宿舍、食堂等工程项目破土动工。
1954年3月,教育大楼(现辽宁师范大学主楼)、学生宿舍、食堂等工程项目完工,学校迁址沙河口区北甸街368号(现辽宁师范大学北院的一部分)。1956年8月,学校更名为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
合并之后
大连师范学院
1958年,第一机械部的工业翻译干部已经基本满足工作需要,考虑到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培养翻译人才的任务逐年减少,遂决定将其移交辽宁省。7月,大连师范专科学校与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合并,升格为大连师范学院。大连外专地处旅大市沙河口区马栏村,与师专所在的由家村相距11公里,为方便管理,经市委同意决定将师专迁至外专校址。
辽宁师范学院
1960年7月,上级决定将校名改为辽宁师范学院。更名为辽宁师范学院后,学校学科门类逐渐完善,广大师生对于教学和生活空间的需要不断增加。经历了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受到了限制。1977年恢复高考,学校开始招生,教学秩序逐渐恢复,进入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1981年辽宁师范大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
1983年11月,辽宁省教育厅报请省政府“为了把辽宁教育搞上去,急需在辽宁建设一所省属重点师范院校”,同年12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同意,辽宁师范学院更名为辽宁师范大学。
1996年辽宁师范大学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Ed.M)授予权,成为全国首批有权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16个试点单位之一。
1998年,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2年学校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是全国参评的师范院校中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2008年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现文学院、法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等6个学院在西山湖校区办学,就此奠定了辽宁师范大学一校两校区的办学格局。
2009年,学校获批招收艺术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2010年,学校获批招收应用心理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硕士、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2017年1月,辽宁师范大学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2023年5月,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成立, 并举办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学术论坛。
截至2024年5月,辽宁师范大学是一所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参与高校、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是辽宁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基地、教育科学研究咨询基地、高校师资培训基地、适应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研基地,现已成为辽宁省最大的、起示范带头作用的教师教育中心。
2024年10月,学校获批新增“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应用心理”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和“舞蹈”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10月31日,辽宁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实践基地揭牌。
办学情况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21个学院(学部),开设61个在招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点;4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一级学科),其中有3个一级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建设学科”;8个辽宁省重点学科;2个ESI国际排名前1%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1880人,专任教师1260人。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5人,辽宁特聘教授14人次,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70人次,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5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2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四个一批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四个一批青年英才2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8人,辽宁省“四个一批”人才5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3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2人,辽宁省教书育人模范2人,辽宁省教育世家1人,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教学名师34人,省级专业带头人5人,辽宁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专家27人,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2人次,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4个,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7人;大连市突出贡献专家1人,大连市优秀专家17人次,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7人,大连市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人选6人,大连市领军后备人才5人,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3人,大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人,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项目支持计划46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示范性专业9个,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6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省优势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各类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各类精品课程34门,“学习强国”辽宁平台上线课程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15门,省级研究生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4个,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4个;省级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项目)5个;省示范虚拟教研室和试点项目5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7个;省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1个;获评首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省级第二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6项;省级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个;省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1个;省级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2个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规划教材12部,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3部;省级精品教材7部、教材建设奖11部;省级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5部;辽宁省首批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团队1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省级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校际合作项目(研究生联合培养)14项;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39项,基础教育成果奖7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奖2项,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奖5项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部、省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洋生物制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批准共建)、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有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6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级智库,10个其他省级研究基地;11个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兴辽英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另参与筹建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有1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2个市级智库,8个大连市新型智库联盟成员基地,10个其他市级研究和学术活动基地,3个省级科普基地、4个市级科普基地、8个校级新型智库;设有高校社科联、科协,创建了辽金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