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大医(DMU),是由辽宁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是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大连医科大学创建于1947年,时称关东医学院。1949年并入大连大学,称大连大学医学院。1950年撤销大连大学建制,大连大学医学院独立为大连医学院。1969年大连医学院举校南迁贵州省遵义市,建立遵义医学院。1978年在大连市原址复办,仍称大连医学院。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辽宁省属重点大学之一。1994年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搬迁至大连市旅顺口区新校园。
截至2024年5月,大连医科大学占地面积1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3.92亿元,设备总值40.79亿元;实体馆藏118.36万册,电子馆藏221.04万册;有教学、科研单位24个,本科专业27个;硕士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博士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约9800人,在校学生约16300人。
历史沿革
关东医学院
1947年5月4日,创建关东医学院,是中国共产党为适应人民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对医学人才的急需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医科高校,大连市立护士学校并入关东医院,更名为关东护士学校。 1949年,关东医学院与大连工学院并入新成立的大连大学,成为大连大学医学院,关东护士学校更名为大连大学附属关东医院附设护士学校。
大连医学院
1950年,大连大学撤销后独立成立大连医学院,正式成为五年制医科高校,大连大学附属关东医院附设护士学校更名为大连医学院附设卫生学校。1955年,开始研究生招生。1965年8月,根据三线建设的需要,卫生部决定大连医学院全部南迁。 1969年5月,南迁至贵州省遵义市,成立遵义医学院,大连医学院附设卫生学校停止办学。1978年,大连医学院在原址复办
大连医科大学
1994年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1999年7月,经辽宁省计划委员会、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大连医科大学分校。2001年11月,建立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04年3月,经教育部教确认大连医科大学分校为独立设置的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 2007年8月,学校搬迁至旅顺新校园,新校园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教学科研机构24个,附属医院14所,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1所,开设本科招生专业27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辽宁省一流建设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现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98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00余人、副高级职称1300余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1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770余人,有国家级各类人才59人次,省部级各类人才271人次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国家级6个、省级9个;有国家级教学平台6个,省级教学平台30个;国家级课程10门,省级课程164门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有部级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工程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技平台54个,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创新团队16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十三五以来,学校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750余项;学校自主培养“杰青”项目3项;以大连医科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SCI论文5700篇,进入ESI高被引论文65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47项。
2022年2月,大连医科大学《大思政格局之下三维四阶两翼浸润式心理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公示2022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名单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底,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建筑面积2.1万余平方米,有实体馆藏118.36万册,电子馆藏221.04万册,包括检索类、期刊全文类、电子图书、多媒体资源、学习考试类资源等数据库60种。图书馆藏书以生物医学为主体,兼有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社会科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本校博士生和硕士生毕业论文、音像资料、多媒体光盘、电子期刊、网上数据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