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aoning)简称“辽科大”,由辽宁省主管, 坐落在辽宁省鞍山市,是中国较早组建的冶金高校之一,是一所以工学为主,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始建于1948年,1949年组建鞍山工业专门学校,1950年改为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1958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鞍山钢铁学院,1998年由冶金工业部划转为辽宁省政府,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的体制。经教育部批准,2002年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2006年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2014年7月,辽宁科技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百校工程、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辽宁省学分制管理试点高校、辽宁省转型发展试点学校,拥有研究生推免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2017年1月,辽宁科技大学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22年,获得辽宁省高校师资培训工作先进集体 。2023年,获2023年度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十佳校网通站” 。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占地面积约2763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设有学院18个,开设本科专业67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有专任教师1259人,全日制学生23955人,其中,本科生20483人,全日制硕士生2997人,博士生233人,留学生102人
历史沿革
筹备阶段
1939年,鞍山市成立奉天省立鞍山工科国民高等学校。
1946年,鞍山工科国民高等学校更名为省立鞍山工科职业学校。
奠立校基
1948年5月4日,省立鞍山工科职业学校和当时的私立东北清华中学、省立鞍山女子中学、私立文化中学联合组成鞍山新华中学。
成立初期
1949年1月15日,鞍山市委决定将新华中学专科部移交鞍钢。10月1日,鞍山工业专门学校宣告成立,由东北工业部直属。
1950年8月23日,学校成为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同年9月,学校大学部与预科部北迁至长春和吉林。留校师生将学校发展为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后又分为鞍山第一钢铁工业学校与鞍山第二钢铁工业学校。
钢院时期
1958年,根据国内形势的发展,冶金工业部决定组建本科层次的鞍山钢铁学院。(鞍钢夜大学、鞍山第二钢铁工业学校、鞍钢老干校、鞍山业余钢铁工业学校合并升格)9月1日在鞍山市委人民礼堂召开成立大会。
1962年,学校成为冶金工业部重点建设对象。
1963年,冶金工业部下达“一定要把鞍山钢铁学院办好”的指示精神,并将学校改建为五年制大学。同年,本溪钢铁学院(部分)、辽宁冶金学院(部分)并入鞍山钢铁学院。
1963年,鞍山钢铁学院(原鞍钢夜大学部分)改建为鞍钢夜大学,后发展为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职工大学。
1969年,鞍山钢铁学院、鞍山钢铁学校、鞍山冶金运输学校、鞍钢技工学校等7所冶金工业部在鞍山大中专学校合并组建鞍山钢铁大学。
1978年,鞍山钢铁大学更名为鞍山钢铁学院。同年,首次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
198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3年,学校正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冶金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和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
1994年,鞍山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原鞍山大学)与鞍山钢铁学院联合办学,后并入学校。
1998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学校转为辽宁省与教育部共建共管,以辽宁省管为主。
2000年8月,辽宁省人民武装学校正式并入学校。
发展腾飞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鞍山钢铁学院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
2002年,辽宁省冶金工业学校、辽宁省食品工业学校、辽宁省建材学校并入鞍山科技大学。
2002年,获批辽宁省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鞍山科技大学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
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
2009年,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成立。
2010年,学校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同年10月,辽宁科技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10月,由省政府工业特种资源保护办公室与学校共同发起创建的辽宁省镁质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2012年,辽宁科技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转设为辽宁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将该学院搬迁到鞍山市铁西区职教城校区,并开办应用型本科教育。
2014年7月,辽宁科技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5年,辽宁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2017年1月,辽宁科技大学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2018年1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月,应用技术学院经过八年的校外办学,从鞍山市职教城搬迁回辽宁科技大学校园内。
2021年2月25日,加入辽宁省钢铁产业产学研创新联盟
2025年2月28日,辽宁科技大学鞍山钢铁现代冶金产业学院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设有学院18个、教学部1个和工程训练中心1个,开设本科专业67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辽宁省一流学科”,冶金工程学科为辽宁省特色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三个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25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31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0.12%;博士生导师181人、硕士生导师613人。在领军人才方面,学校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9人,省级高层次人才90人,其中柔性引进工程院院士1人、外籍院士2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27人,辽宁省优秀专家6人,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千人层次人选36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7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21人,省教学团队23个。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辽宁省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和辽宁省转型发展示范学校。学校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等12个,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省重点支持专业、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4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等179门。获批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工程项目1项、教育部新工科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13项、省新工科项目2项、省级新文科项目2项、省级产业学院6个、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5个;获批辽宁省首批“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基地;国家、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2个。获评国家、省级规划教材18部,省级优秀教材、精品教材16部,冶金优秀教材28部
教学成果
学校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104项(本科84项,研究生11项,职业教育类9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与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51所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自1996年招收来华留学生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类型与学历层次逐步提高,获批辽宁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博士)奖学金培养单位、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本硕博层次)培养单位,近两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化人才培养专项项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框架下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建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共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重点实验室1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1个,省级智库平台1个,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省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1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11月,近五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83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6项,科技经费7.56亿元。授权专利1447件,获评第二批辽宁省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69项,其中,学校参与的“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青年教师孙呈郭以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论文。2023年《辽宁科技大学学报》影响力指数位居学科129名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创刊于1978年9月,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辽宁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是辽宁省优秀科技期刊,在首届《CAJCD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获优秀奖。该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被《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被美国《CA》和《CSA》及俄罗斯《AJ》收录。
主要栏目有:基础科学、钢铁冶金与材料科学、应用化学与化学工程、机械、电子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土木交通工程、经济管理与人文社会科学等。主要发表本校师生员工的学术和科研成果,同时刊登国内外的优秀稿件;具有英文版权页、目次、摘要、图表题等。
图书馆藏
截至2024年9月,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纸质藏书总量约199.18万余册,电子图书299.28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54个,包含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音视频等数字资源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