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学院(Yichun University)是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为教育部第一批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试点学校、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建设学校”、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学校的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宜春大学。2000年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宜春师范专科学校、宜春市医学专科学校、宜春农业专科学校、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合并升格为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学校由江西省人民政府举办,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业务主管部门是江西省教育厅。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本部校区、北校区和新校区三个校区,占地近2000亩;设有19个教学院,开设64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有教职工1506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人,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
创办时间
1958年
知名校友
钟家明、陈仙辉、辛洪波,彭说龙
学校官网
http://www.jxycu.edu.cn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宜春师专
1958年4月,中共宜春市地委、行署为了集中力量办好本地区高等学校,决定将原南昌专区师专、医专、体专、萍乡师专、宜春县办大学、丰城县办大学合并成立宜春大学。经省委批准,于1958年6月10日正式成立,设有中 文、数理、生化、医学、体育五个专业。
1962年3月,全省高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在专区一级 保留六所师范专科学校,原来以大学称呼的改为师专。宜春大学据此撤消机械系,改名为宜春师专;6月,九江大学撤消,并入宜春师专。
1964年4月,经国务院文教办公室批准,撤消宜春师专;9月,宜春师专宣告撤消。
1977年10月,经省委批准,在宜春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办起了江西师范学院宜春分院。
1978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宜春师范专科学校重新建立。
1986年6月20日,师专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
宜春医专
1958年9月25日,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成立;12月,南昌专署迁宜春,改名为宜春专署,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亦改称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校址设在清江县樟树镇的天主堂。
1959年6月10日,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宜春大学,设立医学科。
1960年2月,经上级批准,中共宜 春地委、行署决定,撤消宜春大学医学科,成立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并从樟树迁往宜春,设在宜春中山西路滩下。
1962年3月,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共宜春地委决定,撤消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7月,江西省卫生厅决定,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并入九江医专;10月,撤并工作全部完成,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宣告停办。
1978年5月29日,江西省委决定,建立江西医学院宜春分院。
1984年8月27日,经省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将江西医学院宜春分院改为江西省宜春医学专科学校;9月14日正式挂牌。
1986年6月20日,医专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
宜春农专
1959年6月,宜春农学院创办。
1960年6月,宜春地委、行署将宜春农学院由樟树迁往宜春县西郊岐山下新校址。
1962年5月,宜春农学院停办,更名为宜春专区农业干部学校。
1968年4月,宜春专区农业干部学校与中共宜春地委党校合并,成立宜春地区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并由原校址迁 往宜春卫校办学。
1975年4月,宜春地委又决定在原宜春农学院旧址组建宜春地区“五七”干校。
1979年4月,“五七”干校撤消复办宜春农业干部学校。
1984年8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宜 春农业干部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宜春农业专科学校。
1985年2月,宜春农业专科学校正式挂牌成立。
1986年6月20日,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
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
1979年,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创办。
1981年9月4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
1982年8月19日,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
现代产业学院
2022年1月13日,宜春学院举行现代产业学院签约揭牌仪式。学校分别与江西国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锂电新能源产业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与宜春市硒资源开发利用中心共建硒与大健康产业学院。
宜春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22年12月29日,宜春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揭牌。
-蓬勃发展-
2000年1月2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宜春师专、宜春医专、宜春农专和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合并组建宜春学院。
2007年,学校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被批准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
2015年,获批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2017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获批江西省唯一的教育部第一批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试点学校;同年,获批“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2018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2019年,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建设学校”;同年,成功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获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2025年1月9日上午,宜春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美容医学院)揭牌仪式在厚德校区至善楼前广场举行。4月8日,“宜春学院空间信息(低空经济)产业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北校区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19个教学院,开设64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10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省级“十二五”重点学科4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1506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40%以上,博士、硕士占专任教师比例82%以上,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双千计划”项目人选、省金牌教师,井冈学者,四个一批人才等省级以上人才80余人次;外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仙辉等100多名高级专家为客座教授。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教育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教育部“新农科”项目2项、“新工科”项目1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有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2个。
教学成果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获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0多项;出版教材40余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获批文化和旅游部“双师型”师资人才培养项目1项;指导学生在全国和全省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际奖项20多项,国家级一等奖100多项,省级一等奖240多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等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办学。2018年,经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批准,与印度拉夫里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国家级汉语教学中心正式揭牌成立。2020年,与俄罗斯萨马拉社会与师范大学合作举办的音乐学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首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5个,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6个,省文化厅重点基地1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科技小院2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近年来,教师年均科研经费超6万元,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0余项,其它各类项目1500余项;获省级以上成果奖37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100余部。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22年底学校官网信息,学校图书馆有馆藏纸质图书204.38万册,电子图书142.4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6个。
学术期刊
《宜春学院学报》是由江西省教育厅主管、宜春学院主办的省级学术出版刊物,是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集期刊,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全文收录期刊;设有理、工、医、农、文、史、哲、经济、法律、教育、管理等11大学科门类方面的学术研究栏目,分社会科学(1、2、4、5、7、8、10、11期)和自然科学(3、6、9、12期)出版。其社会科学版常规栏目是“哲学与政治研究”、“法学与社会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历史与文化研究”、“语言研究”、“文学研究”、“教育与教学研究”,特色栏目是“宗教研究”、“翻译研究”;自然科学版常规栏目是“理学研究”、“计算机与工程技术研究”、“医学研究”、“生命与环境科学研究”、“体育研究”、“教学研究”,特色栏目是“国家基金项目”(省优秀栏目)、“药物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