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南昌航空大学

  • 区域:江西南昌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丰和南大道696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2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南昌航空大学(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简称“昌航(NCHU)”,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教、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肇始于1952年创办的汉口航空工业学校,1953年改名为中南第一工业学校。1954年迁址南昌,1956年改名为南昌航空工业学校。1978年更名为南昌航空工业学院。1985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被国家航天航空部授予“有重大贡献的单位”。1999年开始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7年更名为南昌航空大学。2017年12月,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拥有前湖、上海路、共青城共3个校区,占地面积3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约7.4亿元,馆藏资料238.3万册,电子图书542.03万册;设有17个专业学院,4个管理型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科技学院,在景德镇设立航空制造产业学院,开设71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5万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1万余人,研究生4200余人,留学生240多人。 

创办时间

1952年3月 

主管部门

江西省教育厅 

知名校友

金晓飞刘刚杨延清 

学校官网

http://www.nchu.edu.cn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汉口航空工业学校

1951年9月17日—22日,航空工业管理局在沈阳召开第一次航空工厂厂长会议,确定立即兴办航空教育,研究了《中级技术人员教育计划》和《初级技术人员教育计划》,决定创建南京、北京、哈尔滨和汉口4所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并由各航空工厂开办技工训练班;12月,航空工业管理局决定将武汉311厂改建为汉口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并派干部到厂负责学校筹建工作。 

1952年3月15日,学校正式启用汉口航空工业学校印章,标志着汉口航空工业学校正式成立;8月,学校启用汉口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印章。10月,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指示,学校正式改名为汉口航空工业学校。

中南第一工业学校

1953年1月30日,航空工业管理局通知学校,正式将学校从汉口迁至南昌,并指示学校立即进行筹备,派人前往南昌选择校址;2月21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决定各校更改校名,汉口航空工业学校改为武汉第六工业学校;9月17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决定,各航校和技工学校启用新的统一编号和校名,汉口航空工业学校改名为中南第一工业学校,简称“中南一校”。10月9日,学校举行了庄严的第一届学生开学典礼。这一日也成为学校的校庆日。 

1954年8月,学校从武汉迁到南昌。开始了创建新校和全面探索以中专为主体的办学道路。 

南昌工业学校

1955年6月,第二机械工业部决定中专学校更改校名,中南第一工业学校拟改为南昌工业学校;8月16日,中南第一工业学校举行首届毕业生毕业典礼。419名毕业生实行了工作分配。 

9月12日,第二机械工业部办公厅通知,部属各校从9月10日起改称新校名,中南第一工业学校正式改称南昌工业学校。

南昌航空工业学校(56年-60年6月)

1956年2月,学校先后接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和第二机械工业部的通知和命令,将南昌工业学校改名为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可公开招生,悬挂校牌,师生可佩戴校徽。学校于3月16日正式启用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新校名。1958年3月25日,第一机械部确定北京、沈阳和南昌3所航空工业学校为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南昌航空工业专科学校

1960年2月20日,第一机械工业部发文,决定将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升格为南昌航空工业专科学校,从6月1日起正式更改校名;9月13日,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局拟将已经升为专科学校的中专重新恢复为中专或以中专部为主,试办专科并保留专科学校校名的办法。学校决定采取以中专部为主,试办专科,并保留专科学校名称的办法。 

南昌航空工业学校(63年-69年6月)

1965年8月,南昌航空工业专科学校的名称撤销,学校仍称南昌航空工业学校。1966年5月3日,第三机械工业部和中共南昌市委联合社教工作队46人进驻学校;10日,学校的社教运动正式开始;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社教工作队”改为“文化大革命工作队”;6月9日,学校工作队主持召开开展“文化大革命”动员大会;6月12日,学生开始“停课闹革命”,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从此中断;7月,学校内开始揪斗干部和教师。8月,学生开始外出串联。1966届毕业生延迟到1967年7月分配。当时学校有5届学生共计2424人。1967年学校开始停止招生。 

国营赣江机械厂(停学办厂)

1969年6月10日,第三机械工业部军管会下达通知,将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改为国营赣江机械厂,代号为南昌502厂。生产飞机零备件,实际上生产“长江”750摩托车。1970年9月30日,在原南昌502厂成立370厂南昌地区领导小组。1971年10月,370厂南昌片改称370厂摩托车分厂(也称二分厂)。 

南昌航空工业学校

1972年4月29日,第三机械工业部发出《关于恢复南昌航空工业学校的通知》,经与江西省革命委员会研究,同意在370厂南昌二分厂(原502厂)的基础上恢复南昌航空工业学校。 

1977年10月19日,根据航空工业发展的需要,拟将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改为航空高等院校,报国务院审批,因此学校1977年秋季普通班招生计划。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1978年4月1日,经国务院批复,恢复和增设55所高等院校,其中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改建为“南昌航空工业学院”。5月29日,第三机械工业部转发教育部《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正式决定增设南昌航空工业学院,以南昌航空工业学校为基础改建。 

1980年9月,学院开办了电视大学无线电电子技术专业教学班;12月28日,经第三机械工业部批准,成立“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夜大学”。 

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1月23日,学院成立青年业余党校。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底,通过航空航天工业部的全面评监。1998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1999年2月,教育部等部委下发《关于调整五个军工总公司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3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五个军工总公司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意见的通知》决定,学校隶属关系转变为中央和江西省共建、以江西省管理为主。5月20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 

2000年1月17日,学校被批准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请求。 

2002年,开始建设前湖新校区。 

南昌航空大学

2007年3月16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更名为南昌航空大学的通知》;4月2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学校更名为南昌航空大学;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刚和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陈求发分别代表双方共同签署《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南昌航空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学院)协议书》。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9年,获批博士学位立项建设预测单位。 

2010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月1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十二五”共建南昌航空大学协议书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12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与南昌航空大学融合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举行,海军机关,海军装备研究院、海军院校和基层部队等10余个单位的负责人与学校共同签约。 

2011年,成为具备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资质院校之一。 

2017年12月,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22年1月,入选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10月21日,南昌航空大学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航空宇航学部成立大会。 

2023年12月4日,南昌航空大学孝彭书院揭牌。 

2024年4月13日,南昌航空大学持久性污染物防治与资源化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该校召开。5月17日,南昌航空大学和江西省航空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共同承办的江西低空经济论坛举行。7月18日, 学校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1月2日,南昌航空大学航空科技馆正式开馆;同日,南昌航空大学航空产业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月,学校设有17个专业学院,4个管理型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科技学院,在景德镇设立航空制造产业学院,开设71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 学科体系

截至2025年2月,学校具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3个江西省一流学科,5个国防特色学科;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湖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是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专项博士招生计划高校。

  • 学科评估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6‰。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2%;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共计400余人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本科教学团队24个。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2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8个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2个专业通过了住建部专业评估;获批6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0门;拥有3个校企共建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创新实践基地,1个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拥有校外实践(实习)基地250个,其中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获批江西省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并确定为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

  •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省级教学成果奖95项、省(部)级优秀教材40部;出版教材662部。

-合作交流-

  • 校企地合作

截至2024年1月,学校与航空、航发、商飞、航天、民航、通航等企事业单位和近40个地方政府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有30%以上毕业生服务于国防军工企事业单位和各大民航、通航、商飞公司。学校连续获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等级”等荣誉。 

  • 国际合作

南昌航空大学是江西省较早开展国际合作教育的高校之一,截至2024年1月,学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30个国家的70多所高校建立了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实现了学生互派与教师交流,其中,受国家留基委资助人数居全省前列;先后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高校共同举办本科层次合作办学项目和学分互认项目5个,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合作开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合作开展的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与爱尔兰国家学院合作开展网络工程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学分互认项目学生突破1600人;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开设了航空工程、工商管理、土木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等4个本科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电子、机械、计算机、管理科学等多个全英文授课硕士专业,有来自摩洛哥、孟加拉、俄罗斯、土耳其、巴基斯坦等34个国家的留学生近300人。近年来学校不断优化来华留学生培养结构,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先后荣获江西省和全国来华留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拥有1个国家实验室研究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基地;入选首批“领航江西”智库成员单位,获批江西省重点高端智库。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1月,学校近年来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参与),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等政府奖励40余项,其中一等奖17项;获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1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航空学会等科技奖励130余项以及省部级社科成果奖30余项、一等奖1项;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608篇,出版论著170部,受理专利1796余件、授权1095余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其他类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要科技计划项目等33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在内的国家级社科项目20余项;承担江西省科技重大专项、江西省社科重大招标项目、行业科技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00多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南昌航空大学图书馆前身为1952年创建的汉口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馆。现由前湖校区总馆、上海路校区分馆、18个学院的专业分馆组成。截至2024年1月,图书馆纸质馆藏资料238.3万册,中外文期刊308种,电子期刊49.22万种,电子图书542.03万册,中外文数字资源数据库64个,阅览位4570座。 

2010年,南昌航空大学图书馆加入了江西省高校图书馆联盟,可为读者在更广泛的资源范围内提供原文传递和馆际互借服务。 

  • 学术期刊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南昌航空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类学术季刊;先后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用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同时还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2007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全文收录,2009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2007年进行的首次全省学报评估中,被评为“优良学报”。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南昌航空大学主办的具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综合刊物,设有政治、哲学、经济、管理、文学、史学、法律、教育等栏目;已被众多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收录,如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期刊电子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台湾华艺(airiti)电子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2015年3月,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失效分析与预防》是由江西省教育厅主管,南昌航空大学和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主办,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失效分析中心、中国航空学会失效分析专业分会承办的金属学与金属工艺类技术刊物,主要刊登与失效分析与预防有关的学术论文;被中国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其中包括权威的检索机构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波兰《哥白尼索引》(Index Copernicus)、《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的统计源期刊,并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台湾华艺数位等网络出版机构长期合作;在2010年江西省科技期刊评估中被评为“优秀期刊”。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