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江西师大(JXNU),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由江西省人民政府主管,是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高校、教育部首批“宏志助航计划”实施高校等。学校融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于一体,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昌大学。1953年,南昌大学部分学院、系科被调整到江西省内外高校,江西师范学院在此基础成立。1978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被确定为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1983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是江西省本科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普通高等院校。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学校实施本科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瑶湖、青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500余亩;设有23个专业学院,3个产业学院,1个独立学院,90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1个,7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3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职工共3149人,全日制本科生269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9100余人。
创办时间
1940年
主管部门
江西省
知名校友
邵鸿、万绍芬、王太华、陈扬勇、史文斌
学校官网
http://www.jxnu.edu.cn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国立中正大学时期(1940年-1949年)
江西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国立中正大学。1934年夏,蒋介石与时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同游庐山秀峰时,设想在江西创设“中正大学”。1936年,蒋介石拨款100万元创办基金。1940年4月,国民党行政院通过决议,定校名为“国立中正大学”,直属教育部领导。6月,中正大学筹委会在泰和县城郊的杏岭正式办公。1940年10月初,校长胡先骕到任,10月31日,学校在江西泰和县杏岭正式开学。
学校创办之初,设文法学院、工学院、农学院等“3院9系”,开办师范专修科、行政管理专修科、税务专修科等。 1942年,中正大学迁往赣南,在赣县龙岭设立分校。还创办了附属实验学校和附属中学。
1945年1月,日寇入侵,中正大学迁往宁都,龙岭分校撤销,随校本部迁往宁都长胜墟。4月,学校在长胜复课。抗日战争结束后,10月,中正大学决定暂迁南昌,以北郊望城岗原军政部营房为临时校址,12月底迁校工作基本完成。1946年1月7日,学校正式复课。望城岗阶段学校规模有所扩大,学科设置渐趋齐全。
1946年8月,学校停办各类专修科。1948年,学校扩大为“5院18系。1949年5月22日,南昌宣告解放,6月16日,军管会委派军代表进驻学校。6月23日,正大接管委员会成立,中正大学被其接管。
南昌大学时期(1949年-1953年)
1949年8月1日起,学校改名“国立南昌大学”。1949年8月27日,以‘八一’革命大学、国立南昌大学为基础,与原江西省立工专、农专、体专等合并组建为“南昌大学”,迁入南昌市内。
1950年11月,南昌大学校部迁往新址,即今位于北京西路与文教路之交的青山湖校区。1951年5月,南昌大学增设师范部,培养中等学校师资。1952年,全国大规模院系调整开始,南昌大学部分学院、系科陆续被调整到江西省内外其他高校。
江西师范学院时期(1953年-1983年)
1953年10月,以调整后的南昌大学为基础成立江西师范学院,南昌大学撤销。江西师范学院继承了南昌大学全部校舍、大部分图书资料以及一部分仪器设备,保留了三分之一的师资队伍。1954年后,学校招收本科学生。1965年,成立靖安分院。1969年1月,受“文革”影响,江西师范学院被撤销,以师院为主体成立井冈山大学,江西大学(文科各系)和江西教育学院同时并入。1971年4月,井冈山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2年10月,井冈山大学撤销,江西师范学院复校并迁回南昌原址。
1977年,中国高考招生制度恢复,江西师范学院青山湖校区迎来“文革”后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
-蓬勃发展-
1983年10月,江西师范学院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
从1999年起开始扩大招生规模,新世纪伊始,学校跨入万人大学行列。2002年,学校决定在瑶湖西岸建设新校区。12月24日,举行新校区奠基仪式,2003年4月,江西省金融职工大学成建制并入学校,原址改称江西师范大学青云谱校区。6月,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0月,一期工程竣工,8000名新生入住。
2006年,江西师范大学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承担“国培计划――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任务的高校。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2年,江西师范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同年,获批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10月30日,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同年起,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学校实施本科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
2016年,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7年2月,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评全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 [100]同年,学校成为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月,入选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2018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9年12月,学校入选全国“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高校。
2021年8月,江西省汉代文化研究中心在江西师范大学揭牌成立。9月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同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宏志助航计划”实施高校。
2022年11月19日,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正式揭牌成立,江西师范大学为成员单位之一。2023年11月2日,江西师范大学语言智能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江西师范大学设有23个专业学院,3个产业学院(共建),1个独立学院(科学技术学院),90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学科体系
截至2024年4月,江西师范大学具有5个ESI全球前1%学科,5个江西省一流学科,1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1个,7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3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科评估
在中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A类学科,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学科进入B类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江西师范大学教职工共计3149人,其中校本部2818人,校本部专任教师1875人,硕士及以上1740人,占比92.8%(博士1156人,占比61.65%);高级职称1105人,占比58.93%(正高级职称349人,占比18.61%),中级职称701人,占比37.38%。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人选6人(含青年),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人选7人(含青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3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理论界)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2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学校拥有各类省级人才400余人次。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4月,江西师范大学具有1个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3个江西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0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个,国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2门;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万种新教材11种;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22个,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点4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1门。获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4个,省级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基地8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
学生成绩
截至2024年4月,江西师范大学学生各类竞赛成绩突出,实现“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创青春”等三个创新创业赛事特等奖和金奖的全覆盖,获得2座“优胜杯”,成为全国唯一五届蝉联全国“互联网+”大赛“先进集体奖”(全国20强)的师范类院校;学生在第19届杭州亚运会获得金牌,在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夺得2枚金牌;在第八届“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等级奖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一。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居全国高校第71位、师范院校第4位,在2019—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居全国高校第93位、师范院校第5位。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4月,江西师范大学主动对接江西省委省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开展校地校企合作,与上饶市、樟树市分别共建数字产业学院和健康产业学院,数字产业学院获批普通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重点项目,北斗遨翔产业学院和健康产业学院获批培育项目。
国际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4月,江西师范大学推进与中国(境)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合培养、师生互访、人文交流、科研合作等项目。学校具有国际学术科研平台10余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学校是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成员高校,发起成立江西省孔子学院工作联盟。学校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建设3所孔子学院,其中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被评为“全球示范孔子学院”。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江西省政府奖学金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招收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校学习。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江西师范大学具有1个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外交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6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立项建设项目(1个实验室和2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应用数学中心,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工程实验室,7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高端智库,8个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管理科学研究基地,2个省文化厅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软科学研究基地。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4月,江西师范大学在近5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63项,其中重点4项。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78项,年度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50强,连续6年居全省第1位。共有200余份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300余次,其中,中央领导批示7次、省部级主要领导批示90余次。 [1]截至2023年5月,学校“十二五”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项;2011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重大专项课题、“973”计划前期预研项目、国家国际合作重大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100余项,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8项;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0项、重大委托项目1项、重点项目27项,累计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50项;近六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居全国师范院校前10位,其中,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立项数进入全国前10,并列位居全国高校第8位。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国立中正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40年。截至2023年9月,江西师范大学拥有2个图书馆,为瑶湖校区总馆和青山湖校区分馆两处馆舍,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07939平方米,拥有纸质图书354.54万册,拥有电子期刊48.60万册,学位论文49.42万册,音视频92500小时。 [17]截至2022年底,校图书馆具有纸质期刊4000多种。拥有CNKI、超星、万方、web of science、Springer LINK等中外文图书、期刊数据库72个,其中中文数据库42个(含自建数据库7个),外文数据库30个。
学术期刊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创刊于1957年,双月刊,主办单位是江西师范大学,其年均发文量约150余篇,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数量经济学、心理与教育测量、鄱阳湖研究及交叉学科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并注重刊发以中国国家基金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73”国家重点基础项目、“863”国家高新技术项目等)科研成果的主体部分为内容的论文。其连续4次被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版、2008版等收录,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刊源期刊,并被中国国内外20多家数据库或文摘杂志列为固定收录刊源。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江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7年,主要刊登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文学、语言学、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注重对当代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的探讨,尤其重视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新兴学科的研究。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西省优秀期刊。
《心理学探新》创刊于1980年,1993年起,转由江西师范大学和中国心理学会理论与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内刊),1998年12月获得国内外公开刊号后,由江西师范大学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协办。是中国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之一;期刊主设专栏为理论心理学、学校与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数据库的来源期刊。
《金融教育研究》创刊于1988年,原名为《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由江西师范大学主管主办,江西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编辑出版。《金融教育研究》以传导金融政策、探讨金融理论、体察金融生活、聚焦金融教育为办刊宗旨,开设金融理论探讨、区域金融与经济、 经济发展与管理决策、金融法苑、金融教育园地、基层调查等栏目。
《计算城市科学(Computational Urban Science)》是由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和国际出版商Springer联合出版的英文期刊,创办于2020年。该刊旨在介绍城市计算的相关框架、理论、方法和案例的研究进展,探索多维度城市网络和建成环境,促进计算科学与城市科学的融合,并搭建学科交流的桥梁。英国皇家科学院Michael Batty院士、美国科学院Michael Goodchild院士、中国科学院李德仁院士等八位院士和国际学术领军人物担任期刊顾问指导。该刊投稿主题范围主要包括空间社会模拟、数据共享和发布、物理和虚拟空间中的大规模社交活动、多尺度城市建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