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中国矿业大学

  • 区域:江苏徐州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学路1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5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中国矿业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简称“中国矿大”(CUMT),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共建。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世界能源大学联盟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成员,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学校溯源于1909年创办于河南焦作路矿学堂。1938年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在城固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焦作工学院在河南洛阳复校。1950年3月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矿业学院。1953年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在徐州重建,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1988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2000年整体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4年成为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56所高校之一。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文昌和南湖两个校区,占地4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文献2000多万册(件);设有23个学院,开设74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3570余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900余人,各类博士、硕士研究生14700余人,留学生850余人,继续教育学生6600余人。




历史沿革

2009年10月,举行建校暨中国煤炭高等教育100周年庆典。同月,北京校区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校徐州校本部和北京校区逐步演变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办学实体。

2010年4月,中国矿业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2015年7月,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7年9月,入围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8年9月22日,中国矿业大学作为发起高校参加世界能源领域高校合作组织——世界能源大学联盟成立大会。

2020年3月,入选“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9月30日,成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成员。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11月,中国矿业大学深圳安全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举行。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3年1月,教育部、应急管理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教育部应急管理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建中国矿业大学的意见》,决定共建中国矿业大学。 6月20日,中国矿业大学与新疆大学共建西部能源研究院成立。 7月23日,国内首颗矿用遥感卫星“矿大南湖号”发射成功。 12月9日,由中国矿业大学等三方牵头的全国网络技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安徽芜湖正式成立。 

2024年3月,由徐州市国防动员办公室、泉山区国防动员办公室、中国矿业大学共同建设管理的中国矿业大学人防宣教体验馆正式开馆。 3月27日,中国矿业大学贵州研究院揭牌及合作共建协议签约仪式在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贵州局正式举行。 6月26日,中国矿业大学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设有23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开设74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3570余人,专任教师2226人,其中正高级498人、副高级940人,博士生导师621名、硕士生导师1048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超过80%。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5个。学校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拥有两院院士17名(含外聘),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国家级高端人才138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7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人。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6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7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3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和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成2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0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9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试点。

  •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0月,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2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2人。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0月,“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在2022年获批国家部委推荐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1项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23年到账科研经费12.6亿元。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