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Jiangnan University),简称“江大”,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位列国家“双一流” 、“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和“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成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
江南大学源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1952年由原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私立江南大学的有关系科组建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1958年该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62年无锡纺织工学院并入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 。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拥有蠡湖、东氿、霞客湾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4157亩,总建筑面积146.6万平方米;设有22个学院(部),开设53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员工3399人,专任教师2210人(含研究生导师1612人);在校本科生21390人、硕博士研究生14160人、留学生219人。
历史沿革
200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2月13日,在青山湾校区举行三校合并成立大会。
2003年8月1日,经教育部批准,原东华大学无锡校区整体并入江南大学。
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江南大学与苏州大学正式签署协议,隶属于江南大学的轻工业化学电源研究所整建制划转苏州大学。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0月,无锡市政府与江南大学共建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
2014年10月,学校荣获“2012-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5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2016年12月,江南大学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7年9月,江南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0月,江南大学与宜兴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同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原市第三人民医院整体整合,与江南大学共同建设直属附属医院。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11月,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2021年1月31日上午,江南大学遵义研究院在茅台学院挂牌成立。 7月11日,江南大学产学研基地揭牌。11月9日,江南大学举行先进技术研究院学术院长聘任仪式。
2022年1月,燕之屋和江南大学合作,设立“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燕之屋科创竞赛基金”,共同合作促进燕窝研发的高质量发展。
2023年2月10日,江南大学—新合新甾体化合物合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揭牌。
2023年4月3日,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揭牌。
2023年7月7日,江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揭牌仪式暨第一届中共党史党建学太湖高端论坛在江南大学举行。
2023年10月,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已进入全面装饰装修阶段,工程建设进度确保2024年9月份开学。 11月,重庆与江南大学共同组建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生态联盟。
2024年4月,江南大学江阴校区首批三个新学院成立,分别为集成电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君远学院)、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
2024年5月,江南大学江阴校区成立纤维工程与装备技术学院。
2024年5月29日,江南大学食品学术期刊中心揭牌 。6月7日,江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江南大学智能制造学院(君远学院)、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江南大学纤维工程与装备技术学院同时揭牌成立。
2024年9月,凡岛与江南大学联合成立的“化妆品创新原料联合研究中心”在江南大学举行签约揭牌仪式。 9月10日,江南大学江阴霞客湾校区启用。 12月6日,江南大学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大会举行。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设有22个学院(部),开设53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交叉等学科门类10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399人,其中专任教师2210人(含研究生导师1612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人员比例72.1%,博士学位人员比例76.2%,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人员比例47%。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级引进人才”入选者24人,“教育部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1人,“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与“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5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部省级及以上创新团队59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0个,教育部“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3项。建有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点3个;获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国家级精品课程2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3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3部,全国教材先进个人1名,国家级精品/规划教材60部。18个本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临床医学、师范类专业认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亚洲率先通过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IFT)国际认证。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项,其中一等奖2项。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70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4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强度项目53项,人文社科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26项。2012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13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8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7项。获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银奖4项、优秀奖13项。
2022年9月,由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格里菲斯大学以及中国厦门大学、江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两国多所科研机构参与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大气压冷等离子体能够抑制冠状病毒侵入人体细胞,为研发可预防新冠病毒的鼻喷剂等药物打下基础。相关论文近日已发表在澳大利亚《诊断治疗学》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