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Suzhou Institute of Trade&Commerce)位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由江苏省管理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江苏电子商务职教集团”牵头单位。
2003年,由原江苏省丝绸学校、江苏省苏州商业学校两所国家级重点中专校合并组建升格成立。2007年,学院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级,2015年,学院被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23年,学校荣登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院校60强、资源建设优势院校60强、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100强、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100强全部四个榜单;2024年,学院《软科中国高职院校排名》位列江苏财经类高职院校排名第2,在全国财经类高职院校排名由2023年的第18位上升至第13位,在全国高职院校的总榜排名由2023年的第102位上升至第70位。2019-2023年,学校连续五年荣获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截至2024年8月,学校占地面积820亩,固定资产总值11.25亿元,建筑面积近26万平方米;设有8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8大专业群、41个高职专业;有教职工近600人,专任教师473名;有在校生近11000人。
历史沿革
1987年9月起,校址迁至苏州市城北公路20号,独立办学。
1996年3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江苏省丝绸学校"。
1998年5月,被江苏省、原国家纺织工业局命名为省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2000年6月,以教育部批准,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2000年7月,由江苏省茧丝绸行业总会划归江苏省教育厅主管。
江苏省苏州商业学校时期
1961年,江苏省商业学校(苏州分校)创建。
1964年,江苏省商业学校(苏州分校)改建为苏州市商业学校。
1966年,苏州市商业学校停办。
1979年,苏州商业学校复校。
1979年,苏州市商业局职工大学创建(合署)。
1982年,苏州市商业局职工大学通过教育部备案。
1992年,苏州商业学校更名为江苏省苏州商业学校。
合并发展
2003年,由原江苏省丝绸学校、江苏省苏州商业学校两所国家级重点中专校合并组建升格成立。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7年,学院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级。
2015年,学院被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8月,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项,国家级课程11门,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规划教材43部,央财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6个,省级课程29门,省级教材22部,省级教学资源库2项,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项目2个,省级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1个;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拥有省优秀教学团队9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8月,学校有教职工近600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教师占比86.98%,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5.66%,博士教师10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新一届全国行指委委员3人;拥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5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3人,省教学名师4人;获教学能力大赛国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8月,学校拥有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1项,国家规划教材43部;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省级教材22部;获教学能力大赛国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生连续五届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共获得该项赛事国赛金奖7项、银奖3项、铜奖2项,省赛一等奖19项、二等奖43项、三等奖22项;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获“挑战杯”竞赛国赛荣誉2项、省赛一等奖及以上荣誉12项;获毕业设计(论文)省级一等奖18项、团队优秀23项;全国“最美大学生”1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3人。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8月,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
2018年学年,学院承担了35项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其中指令性项目16项,指导性项目19项,指令性项目占全市指令性项目23%,指令性项目数位居苏州高校首位。为企业提供了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获得企事业单位横向技术服务项目34项,获得项目到账经费126.42万余元,较2017年增长124%。
2018年学年,该校共计申请专利138项,其中发明专利76项,占专利申请总数量的55%,授权专利83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授权发明专利数量较2017年增长了37%。成功转化专利18项,获得技术成果转化额2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