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苏州城市学院

  • 区域:江苏苏州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大道1188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2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苏州城市学院(Suzhou City University)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由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苏州市人民政府举办、苏州大学支持办学。学院是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是首批江苏省绿色高校。 

1998年12月,学院前身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成立,院名“文正”二字取自范仲淹谥号。 2003年,学院图书馆获评中国建筑艺术奖公共建筑类优秀奖。2005年,学院获准成为独立学院。2006年,正式由民办二级学院转设为独立学院。 2012年,学院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6年,学院获“苏州市优秀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站”称号。 2020年12月,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 ,成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由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 2022年,学院获评首批“江苏省绿色学校(高校)”。2022年12月,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23年,学院获2022年度苏州市共青团宣传思想文化和新媒体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截至2023年12月,学院占地面积42.5万平方米,设有8个学院以及1个基础教学部,设有文学、理学、工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开办46个本科专业。学院已通过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评审,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8个 [,学院有省特色专业1个,7个省一流专业。全校在校生共11918人,其中,四年制普通本科生10697人,“专转本”学生1221人。学校在职专任教师319人,外校教师及兼职教师822人,折合师资共计542人。



历史沿革

1998年12月,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正式成立,其院名“文正”源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谥号。 是全国首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办学并在教育部登记设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 1999年9月,学院首次开启招生工作,共计招收了1301名学生,覆盖13个专业。 2005年,学院获准成为一所独立学院。 自该年起,所有新招收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并满足成绩要求后,将获得由苏州大学文正学院颁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本科毕业证书。对于符合苏州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还将由苏州大学颁发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学士学位证书。 2012年8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院由民办非企业单位转变为事业法人单位。 

苏州城市学院时期

2020年11月11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拟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办学性质为公办 ;12月,教育部函复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 2021年2月2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省政府关于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的通知》,学校正式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 

2023年3月21日,苏州城市学院揭牌成立当代作家创作与研究中心。4月,苏州城市学院成立光电子信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9月28日,苏州城市学院附属苏州评弹学校、苏州城市学院附属苏州市艺术学校正式揭牌。12月,苏州城市学院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同月,苏州城市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揭牌成立。 

2024年4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与苏州城市学院联合共建,成立苏州城市学院工业文化研究中心。4月17日下午,苏州城市学院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正式成立。 

2025年1月11日,苏州城市学院举行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成立大会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与党建实践研讨会。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12月,学院有3门课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个省一流本科专业 ,7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立项培育点,1个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获得立项,1个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产教融合一流课程,2个市优秀教学团队。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在职专任教师319人,外校教师及兼职教师822人(其中当年在聘425人,按照0.5系数,折合成213人),师资共计54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36人,硕士177人,硕博士比例达98.11%;具有正高级职称31人,副高级职称77人,高级职称人数比例达33.39%。在专任教师中,3人获“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称号,9人获“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各1人,1人获江苏省“双创博士”。

  •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6月,苏州城市学院与地方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累计合作项目超过400项。学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成功获批工信部光电子信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并成立康养、数字金融、人工智能、智能载运装备等4个校级产业学院,开设了城市数字化建设与运维、健康服务与管理、新能源发电技术、数字经济与数字化转型、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半导体与平板显示等6个微专业。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6月,学院有市级以上人文社科类纵向项目200项、自然科学类纵向项目51项、校级项目53项、横向项目49项。 学院出版著作18部 ,获得专利29项,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6项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