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科技职业学院(Nanto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一所由南通市人民政府举办,并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一所专科层次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始建于1945年,经历过国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南通农业专科学校、江苏省南通农业学校等时期;2003年7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升格为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10月,更名为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校园总面积600余亩,有在校生12000余人,教职员工600余人,下设5个二级学院,开设高职专业39个。
历史沿革
1945年2月,在战区第一劳动农场基础上筹建“国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简称“国立高农”),隶属国民党中央教育部,校部设于重庆市江北杨家花园。
1945年10月,开始招生办学。
1946年8月,东迁南通,租用南通市南门外松树路朱公馆及惠潮会馆 一百余间房舍作临时校舍。
1947年元旦,学校更名为“国立南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不久,迁往三里墩张氏义圆 ( 现南通大学钟秀校区 ) 办学。
1949年1月,迁往上海沪西金司徒庙和高桥;同年7月,回南通市三里墩校址复课。
1949年10月,学校改称“苏北南通农业学校”。
1951年7月,迁往南通狼山脚下办学。
1953年10月,学校改名为“江苏省南通农业学校”。
1958年7月,学校增挂南通农业专科学校校牌,并在如皋薛窑地区增设南通农业学校永平分校。
1959年,南通农校和南通农业专科学校迁往如皋薛窑与永平分校合一。
1962年10月,学校改为南通专区农业干校。
1965年,复办江苏省南通农业学校。
1975年4月,经江苏省革委会批准成立“南通地区五七农业大学”,实行南通地区五七农业大学、农科所、农机站、粮棉原种场、种猪场五位一体的领导机制。
1979年4月,学校正式恢复“江苏省南通农业学校”。
1990年8月,学校自如皋薛窑迁至南通市青年东路。
1992年,学校通过国家农业部合格评估。
1998年,顺利进入省部级重点中专行列。
2000年,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
2003年7月,学校升格为“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4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2015年11月27日,正式挂牌更名为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2021年12月,拟确定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培育单位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3月,学校下设5个二级学院,开设高职专业39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有教职员工600余人,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占比68%,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近33%。现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支、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省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项目1 个、省技能技艺传承创新平台1 个,省产业教授1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6人、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2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4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3月,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有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1+X证书制度试点29个。建有实验实训室140多个,其中国家实训基地2个、“星创天地”1个,产教融合基地、工程中心、创新创业示范基地5个。主持建设了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0多门。
教学成果
2015年,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共获得各类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基于“企业学院”的软件准职业人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产教融合、知行合一——南通科院电气专业的探索与实践、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三个教研成果获得第六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成果
2015年度,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共获得各类纵向、横向科技项目76项,各项科研经费600余万元;专利授权21项,出版和发表学术论文、著作2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57篇,SCI收录5篇,EI收录7篇,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921万元,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310万元。学院老师开展的《南通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问题研究》为南通市2015年度经济与社会发展重点热点难点立项课题,在《南通发展研究报告》第九期刊登。截至2023年3月,学校科研成果获环保部环境科学技术二等奖、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省社科应用精品工程奖一等奖、南通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南通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市哲学社会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市级以上科技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