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Nantong University),简称“通大”,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学校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主管部门是江苏省教育厅,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高校。
南通大学始建于1912年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928年合并成立私立南通大学。1930年更名为私立南通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历经高等教育院系调整等变迁。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原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南通大学。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院校,201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9年成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交通运输部共建高校,2017年成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培育支持高校。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啬园校区、启秀校区、启东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3300余亩,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设有25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杏林学院),开设80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有教职工3285人(含杏林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42000余人(含杏林学院),全日制在校研究生5600余人,留学生1000余人。
历史沿革
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1912年张謇与其兄创办了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27年发展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1912年创办纺织染传习所,次年定名为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927年发展为私立南通纺织大学。1906年于通州师范附设农科,1919年发展为私立南通农科大学。1928年,张孝若秉承父亲遗志,将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私立南通纺织大学、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合并组建为私立南通大学。
私立南通大学
1928年6月,张孝若先生召集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私立南通纺织大学和1919年定名的私立南通农科大学的教职工和学生代表,召开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预备会;9月,私立南通大学筹委会召开第五次会议,决定将三所学校合并,组建私立南通大学。农、医、纺三所大学,分别为私立南通大学的农科、医科、纺织科。并上报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备案待批。
私立南通学院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9年颁布的《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分为文、理、法、农、工、商、医等学院,具备上述三所以上的高校,有资格称大学。私立南通大学纺织科不在规定范围内,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先准以南通学院名义立案,俟具备三学院呈部核准后再恢复旧名”。同年11月,私立南通大学遂更名为私立南通学院。
苏北医学院
1952年8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制定《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草案)。方案规定:南通学院农科独立改设苏北农学院,迁至扬州;纺织科纺织、染化二系调整至华东纺织工学院;医科独立改设苏北医学院,设于南通学院原址。公立苏北医学院于1956年更名为“南通医学院”,1957年更名为“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1958年恢复“南通医学院”校名
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三所公办本科院校合并组建新的南通大学。 同年8月,组建南通大学党政领导班子。同年11月,南通大学校训、校标定稿,校训为:祈通中西,力求精进;南通大学揭牌庆典举行。 2005年3月,学校在原南通工学院张謇研究所和原南通师范学院张謇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张謇研究所。 2010年12月26日,南通大学校友会成立。2013年7月,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6年2月,农业部南方平原玉米科学观测实验站正式落户学校。7月,学校与南通市人民检察院签订检校共建协议。 2017年6月,南通大学正式加入“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并与美国北阿拉巴马大学结成姐妹学校。
2019年8月,南通大学附属启东医院签约揭牌仪式在启东市人民医院举行。 9月,南通大学与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0月,学校获评“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先进单位。11月,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年,学校取得面向港澳台地区招生资格。 2020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与南通市签约共建南通大学。 2021年9月,学校被确定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
2024年7月23日,南通大学常州临床创新研究中心成立。 12月19日,南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
2025年3月12日,南通大学光电缆材料研发中心揭牌。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设有设有25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杏林学院)、1家直属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设80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3285人(含杏林学院),其中高级职称以上1730人,博士、硕士生导师1619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重大人才计划B类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奥运冠军、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江苏“双创计划”高校创新类人才、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等各类杰出人才百余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形成了一批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教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等为代表的教学资源。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0月,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3项。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0月,五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项)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2项)等600余项,获专利授权2100余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省科学技术奖、全国行业协会类科学技术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内的一批高层次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