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中华中学(Nanjing Zhonghua High School),简称“中华中学”,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由南京市教育局直属 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学校于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1953年被认定为江苏省重点中学,1980年被认定为首批办好的江苏省重点中学,2004年被认定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
学校的前身为英籍加拿大人马林(原名威廉姆·爱德华·麦克林)创办于1899年的“基督中学”;1929年,学校更名为“育群中学”;1951年,学校更名为“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1968年,学校更名为“南京市东方红中学”;1983年,学校再度更名为“南京市中华中学”。
据南京市中华中学官网显示,学校兴隆校区占地100亩,2022年8月投入使用的雨花校区占地180亩 。截至2017年3月,学校共有教学班52个,学生2549人,教职工213人。
历史沿革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英籍加拿大人马林(原名威廉姆·爱德华·麦克林)创办“基督中学”,校址在南京市中华路344号,学校只招收男生,后更名为“育群中学”,为南京市中华中学的前身之一。
民国十五年(1926年),学校更名为“爱群中学”;同年,南京基督教会在南京市中华路369号创建“明育女中”。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要求私立中学备案,因两校规模较小,设备简陋,故而决定合并,各取原校名一字组建“育群中学”。
民国十八年(1929年),育群中学正式注册,学校设男子部(原爱群中学校址)、女子部(原明育女中校址)、小学部(原爱群中学校内)。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沦陷后,育群中学先后迁至江宁县湖熟镇、上海市黄浦区、江西省赣县办学。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时任校长蔡汝霖率部分师生到上海,加入基督教“华东联合中学”;留宁的师生由萧德庆主持,更名为“育德中学”继续办学。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南京市立女子中学始建,校址在中华路许家巷内,为南京市中华中学的前身之一。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蔡汝林率上海师生返宁,育群中学复校,仍设男子部、女子部、小学部。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南京市立女子中学更名为“南京市立第一女子中学”。
1951年,育群中学女子部与南京市立第一女子中学合并,定名为“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校址在中华路369号(原育群中学女子部内)。两校合并后,原育群中学男子部学生分流到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市第三中学等附近学校,原育群中学男子部校址及原南京市立第一女子中学校址均为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分校,原育群中学小学部由南京市政府接管,后更名为“中华路小学”。
1953年,学校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中学。
1968年,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革委会成立,学校更名为“南京市东方红中学”,男女生兼收。
1970年,学校曾被定为南京棉毛纺织厂厂办学校。
1980年,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办好的江苏省重点中学。
1983年,学校再度更名为“南京市中华中学”。
2002年,学校被批准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2004年,学校被确定为首批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
2009年,学校通过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复评。
2011年,学校高中部整体搬迁至河西新校区(建邺区兴隆大街208号),秦淮区中华路369号成为独立的公办初中——南京市中华中学初中部。
2022年8月30日,学校雨花校区(雨花台区育德路28号 )投入使用,与兴隆校区一体化办学。
院系设置
据南京市中华中学官网显示,学校兴隆校区占地100亩,2022年8月投入使用的雨花校区占地180亩 。
截至2017年3月,学校共有教学班52个,学生2549人。
-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3月,学校共有教职工213人,其中全国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苏省名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4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11人,江苏省首批中青年科技带头人2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18年11月南京市中华中学官网显示,学校校园主体建筑有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电教和图书综合楼、体育馆、餐厅和学生宿舍等,其中,教学楼共有3幢,可容纳60个教学班级,学生宿舍共有280间,可供1400人住宿,餐厅共有2个,可供2000人就餐。学校拥有全天候塑胶田径场一片、面积为2791平方米的大型文体中心一座,配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场地,能够满足中学生舞蹈、中学生健美操、中学生科技中心活动的需要。另有语音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生物标本室、天文馆、多媒体报告厅、电视演播厅(含闭路电视)、远程录播教室等。
教学成果
截至2017年3月,南京市中华中学先后与美国罗利市桑德森中学、英国谢菲尔德中心学校、韩国大田山川中学建立了交往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