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三江学院

  • 区域:江苏南京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龙西路310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3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三江学院(Sanjiang University),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民办本科院校,由三江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江苏省高校科技发展中心举办,学校是江苏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是全国最早的四所民办本科高校之一。

三江学院的校名来历可追溯至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92年3月,陶永德、戚焕林、丁承憼、谢明才创办三江大学;1993年6月江苏省政府同意三江大学筹建并试招生;2002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高校,定名为三江学院。2006年5月,学校通过江苏省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2007年5月,学校成为全国首家民办本科高校,2011年学校成为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江苏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项目的试点高校。2014年成为全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17年学校获批江苏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同年,学校在省编制部门登记为事业单位。 2020年9月,“中外南海历史舆图研究基地”获批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截至2024年5月8日,学校有铁心桥主校区、东校区、南校区、东山校区四个校区。四校区占地面积共1030.4亩,学校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1600余人,设有12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



历史沿革

1992年,东南大学陶永德、戚焕林,南京大学丁承憼,南京职工大学谢明才四位退休和即将退休的教授、教育管理工作干部发起并创办三江大学。1993年6月,江苏省政府同意三江大学筹建并试招生。1995年4月,由原国家教委(今教育部)批准正式建校。1999年,学校正式定址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

  • 三江学院

2002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民办三江学院升格为本科高校,升格后校名定为三江学院。同时撤销民办三江学院的建制。2006年5月,通过江苏省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

2007年5月,三江学院校作为全国首家民办本科高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3月,以良好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0年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2011年学校成为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江苏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项目的试点高校。 2015年8月始,三江学院东山校区开始启用。 2017年学校成为江苏省硕士学位研究生授权单位建设点。2018年学校在省编制部门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

2020年9月,“中外南海历史舆图研究基地”获批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23年5月,经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核推荐,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决议通过,学校被正式接纳为ITU学术成员单位,具备了在ITU全球性组织框架下参与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学术和研究事务交流合作和决策咨询的资格。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8日,学校有12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学校以“强化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培育新兴专业”为指导,形成了与江苏省支柱产业和新产业密切对接的六个专业集群,构建了工、文、管、经、法、艺、理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8日,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充分利用“名校强市”的资源优势和民办机制,实施“积极引进、着力培养、择优聘用、逐步强化”的建设方针。任课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62.6%,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2.9%,“双师双能型”教师占36.4%。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6人、入选省级人才工程项目76人,专业带头人具有高级职称。

学校聘请了“当代福尔摩斯”李昌钰博士和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施敏博士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 截至2023年,学校三位教师入选2023年度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5月8日,学校拥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2个,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2个、培育点1个,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1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

  •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3月,据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三门课程入选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这些课程分别是外国语学院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笔译Ⅰ》、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线下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学校重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自2019年启动“双万计划”建设以来,学校累计共获认定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并打造打造了一批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优质课程,树立了课程建设新标杆。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5月,2021年2024年,学校新增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5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批4项。同时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新增横向课题400余项,知识产权授权190余项。全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SCI、EI、SSCI收录170余篇,在CSSCI、CSCD、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170余篇;多项优秀科研成果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江苏省社科应用精品工程优秀成果奖。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