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英文名: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简称NJUCM),简称“南中医”,是一所由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的高校,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联盟、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创始成员。
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前身是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 1956年3月更名为“江苏省中医学校”,1958年更名为“南京中医学院”。 1970年5月,南京中医学院与南京医学院合并,更名为江苏新医学院,1978年更名为南京中医学院。1979年,学校成为首批招收攻读硕士学位试点单位;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随后学校恢复独立编制,于1995年更名为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年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4年4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校拥有仙林、汉中门、泰州三个校区;设有11个学院及第一、二、三临床医学院、鼓楼临床医学院等教学机构,开设本科专业37个;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在校生2万余名,教职工2千余人。
2025年1月6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养老中心成立。
历史沿革
2000年和2003年,南京中医药大学获批了药理学和药剂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1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同年,江苏省政府与国家中医药局决定共建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入选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名单。
2014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批准设立为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2015年,南京中医药大学获批中医学一级专业学位授权点,下设9个二级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点和1个硕士点)。
2015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试点高校。
2015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共同发起成立“创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合作联盟”。
201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2018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9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创始成员单位。
2020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2020年,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任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
2022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2024年3月,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签署共建联合实验室协议,并为联合实验室揭牌; 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研究院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南京中医药大学设有11个学院及第一、二、三临床医学院、鼓楼临床医学院等教学机构,以及37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南京中医药大学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中国国内外专家学者。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4月,南京中医药大学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江苏省品牌专业10个。学校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康缘药业等院所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卓越医生(中医学9年本研一贯制、中医学“5+3”拔尖创新人才、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研一贯制拔尖创新人才)、卓越科学家(中药学“4+5”本研一贯制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中药学/药学本研一贯制拔尖应用人才),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1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4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已培养来华留学生3万余人,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交流合作,先后建立2所中医孔子学院、4个国家级海外中医药中心、5个国际经方学院海外分院、6个对外开放合作办学项目。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4月,南京中医药大学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总数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近2年在NATURE、JAMA、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2023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大辞典》原稿”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