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邮电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是位于南京市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简称南邮(NJUPT),是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邮政局与江苏省共建高校,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 ,入选国家“2011计划” 、“111计划”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国际电信联盟首个学术成员 、国际电信联盟亚太电信组织在华培训基地之一 。
南京邮电大学前身是1942年诞生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战邮干训班,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期系统培养通信人才的学校之一。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本科高校,取名南京邮电学院。2005年4月,学校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原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正式并入南京邮电大学。 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2年,南京邮电大学再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仙林、三牌楼、锁金村、江宁(在建)四个校区,总面积135.77万平方米; 设有25个教学机构,开设61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流动站7个 、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3个;各类在籍生3万余人,有教职工3000余人。
历史沿革
2005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并报教育部批准,南京邮电学院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 2011年,南京邮电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同年,南京邮电大学成为国际电信联盟首批学术成员单位之一。2013年10月,根据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原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正式并入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10月,国家邮政局与南京邮电大学共建现代邮政学院和现代邮政研究院。2017年8月,南京邮电大学“微纳器件与信息系统创新引智基地”项目入选国家“111计划”。 同年,南京邮电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8年,南京邮电大学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的部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0年8月,南京邮电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南京邮电大学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 10月,南京邮电大学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3月,科学技术部批准建设南京邮电大学省部共建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 9月,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A类)。
2022年,南京邮电大学再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3年3月21日,南京邮电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产教融合学院)成立。 2024年4月,南京邮电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正式成立。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月,南京邮电大学设有25个教学机构,在浦口区设有办学点,另外还在扬州举办了独立学院——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开设本科专业61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月,学校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20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为56.8%,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为97.44%。引进江苏省属高校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现有中国两院院士(含双聘)8人,国外院士8人、IEEE Fellow11人,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1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月,南京邮电大学有国家一流专业27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14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8个。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3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1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课程86门;国家级精品(优秀)教材2部,拥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6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1月,南京邮电大学现有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12个;4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3‰。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月,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14项。近三年,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国家级科研课题570项;发表高质量论文6116篇。
2022年9月,南京邮电大学汪联辉教授和宇文力辉副教授团队与多位学者合作研究,通过降低感染部位的氧气含量,调控细菌代谢,最终激活药物以消除细菌感染。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