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庄学院(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由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建、南京市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2017年成为江苏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前身是教育家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2000年3月,原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成为南京晓庄学院;2014年,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并入。近百年来,南京晓庄学院始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运与共,在教育改革、发展、进步波澜壮阔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陶行知、蔡元培、赵叔愚、陈鹤琴、黄齐生、陈志潜、杨效春、秉志、江问渔、张宗麟、田汉等一大批名师先贤曾在此执教。学校传承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校训、“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风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学校现有方山、莫愁和晓庄(行知园)三个校区,晓庄(行知园)校区是陶行知先生当年办学原址的核心区域、生活教育理论发源地和实践地。校园总面积近1500亩。学校设有15个专业学院,全日制在籍本科学生18000余人,联合培养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120余人。
历史沿革
南京教育学院( 前身为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是全国解放后最早建立的教师进修学校之一,也是地方高校最早试行院长负责制单位之一。1952年,为响应教育部关于“各地应建立经常的、系统的提高教师质量的业余学习制度”的号召,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成立。由南京市人民政府领导、市教育局主管,时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朱之闻兼任校长,学校组织编写了79 万字的学科参考资料,面向江苏省发行,为南京市的教师队伍培养和充实师资。
1953年8 月,省教育厅决定将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更名为南京教师进修学院。由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共同主管,以省为主。1969年,南京教师进修学院停办。1972 年,学校复办,校名定为“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校址在北京西路15 号。1975 年,学校复名为“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并迁回中山路171号。这一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汉语大词典”编写组将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作为其在南京的办公地点,学校部分老师还承担了“页、风、飞、食、首、香、马、骨、高”等九个部首约12000 余条目的编写任务。
1991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南京市少师范专科学校与南京教育学院合并。并校以后,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并逐步形成了“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办学特色,学校成为南京市师范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基地。
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与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一一南京晓庄学院,实现了陶行知先生办“晓庄学院”的遗愿。2002年,学校在江宁大学城征1000多亩,开辟方山校区。2014年10月,原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并入。
2017年成为江苏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2019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和江苏省教育厅签约共建南京晓庄学院。2023年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园获授“中国民主同盟传统教育基地”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15个专业学院,涉及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47个本科招生专业。在校友会中国应用型师范院校专业排名中位列第一。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45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6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52人、兼职研究生导师120余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4月,学校9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各类省级专项品牌专业7项。4个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7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建有14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1门。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深度参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特等奖1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高等教育类)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5项,立项省级教材17部,获批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部,3部教材入选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类研究项目30余项。校学生在省级或二类以上学科竞赛、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获奖近1000项;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获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A等高校”,建成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基地。
科研成果
学校致力“学术晓庄”建设,充分发挥学科科研引领作用。学校发布国内第一本教师教育蓝皮书《中国教师教育发展报告(2022)》,系统提出了推进国家教师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学校确立了以教师教育为主体,以新文科和新工科为两翼的三大学科体系,持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培养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与学术团队,注重科研产出能力,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断提高综合科研实力,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截至2024年4月,学校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0余篇,CSSCI、SCI、SSCI等收录期刊发文量大幅增长,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学校获哲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等省市优秀成果奖1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