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南师大”,坐落于六朝古都江苏省南京市,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学校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三江师范学堂,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时期;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私立金陵大学,1951年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为基础,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址组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仙林、随园、紫金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179633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932076.19平方米;有二级学院28个、独立学院2个,本科招生专业(类)58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不含一级学科覆盖)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5个;在职教职工3258人,专任教师2222人;普通本科生19387人,研究生14515人
历史沿革
1984年1月28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同意将南京师范学院改办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批复》。同年2月25日上午,学校举行南京师范大学挂校牌仪式。 1992年,学校共有全日制本科专业25个,专科专业7个,成人高教专业36个,自学考试主考专业6个;博士授权点4个,硕士授权点28个;新设了金陵女子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电化教育系、留学生部、理化实验中心和计算中心等。
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 1997年,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批准组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这是当时国内第一家地理科学学院。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15年成为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 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9年5月,南京师范大学“111引智基地”揭牌,5位国外院士参与签约。
2021年,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编号216446号小行星获命名“南师大星”。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3年12月29日,南京师范大学博物馆正式揭牌成立。
2024年,设立“中国政府奖学金—丝绸之路奖学金”。
截至2023年5月,学校设有仙林(栖霞区文苑路1号)、随园(鼓楼区宁海路122号)、紫金(玄武区板仓街78号)三个校区。
2024年8月2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实验学校揭牌成立。 8月30日,南京师范大学繁昌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实践基地揭牌成立。 9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姜堰第二中学揭牌成立。10月14日,南京师范大学涉外法治学院成立。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7日,学校设有二级学院28个、独立学院2个。2023年本科招生专业(类)59个,共涵盖81个专业,学科已涉及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和交叉学科等13个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共有在职教职工3280人,专任教师2165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676人,副高级职称746人。拥有全职在岗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柔性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海外院士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4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特聘专家8名、青年人才10名,国家重大人才计划B类领军人才10名、青年拔尖人才10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领军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2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3月7日,学校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5门、国家线下一流课程9门、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8门、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个、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11门,国家特色专业8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41个;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3个,教育部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4个、入选2022—2025教育部“双名计划”名师培养基地,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各1个。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学生在“挑战杯”等全国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或一等奖,4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3月7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6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3项,基础教育类13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3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个;有“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1本(部)。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3月7日,学校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9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7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5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3项;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8篇,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5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第一单位),13部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科研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学校教师主持、历时8年修订的点校本《史记》,入选《光明日报》“2013十大文化亮点”和《中华读书报》“2013十大文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