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南理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工信部、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51]“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全国专利工作试点示范高校等,是全国18所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B8协同创新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素有“兵器技术人才摇篮”的美誉。 [26]
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分建而成,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 [1]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南京校区、江阴校区和盱眙校区(筹建),南京校区占地3200亩,江阴校区占地1115亩;设有21个专业学院,2个独立学院,开设72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3500余人,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名,留学生1000余名。
历史沿革
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1995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获批成立研究生院;2011年,南京理工大学首次加入“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 同年,获批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5年,科技部发文公布了2014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南京理工大学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17年,南京理工大学的“先进光电成像理论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2017年度新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立项名单。同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2017年6月,南京理工大学入选双创示范基地。2017年12月,南京理工大学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20被评为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2020年4月,南京理工大学入选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典型经验。2023年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名单。2023年9月15日,南京理工大学盱眙产学研合作基地启用仪式在盱眙举行。 2023年12月20日,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 2024年12月14日,南京理工大学国防教育与国防动员研究院成立。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9月,学校设有21个专业学院,以及钱学森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新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并与合作方联合创办了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2个独立学院,开设招生专业65个,学科专业分布于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艺术学等7个学科门类。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728人,专任教师565人。有教师高级职称占比42.3%以上,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84.4%以上,“双师素质”教师占比91%以上。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3个、“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3个,获批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10个,获教育部认定双师型基地3个,获评全国技术能手2人、江苏省技术能手5人、全国化工职教名师6人、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江苏省双创人才2人、产业教授11人、“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8人、“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9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6人,“江苏省科技副总项目”入选对象19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8个,11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6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 17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个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1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专业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3个专业获批江苏省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2个基地获批江苏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7个项目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个项目入选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级精品、规划教材81部,省部级教材160余部,兵工高校优秀教材50余部。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9月,“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3项。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发明了世界领先的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作为总师单位研制的某型车载炮武器系统亮相国庆70周年阅兵式并列装部队;首创复杂装备系统动力学快速计算方法,建立多体系统发射动力学理论与技术体系;合成了全球首个氮五阴离子盐,成果在《Science》《Nature》发表,引领国际新型高能含能材料发展;发明高温PST钛铝单晶,攻克钛铝合金室温脆性大和服役温度低两大国际性难题,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核心技术发展;研制出国内首个固态图像增强器件和红外图像信号处理专用芯片。“十三五”以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1项,实现国家科学技术奖五大奖种全覆盖,其中牵头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并列全国第十三位;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9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