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Nanjing Tech University),简称“南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落实“科技创新改革30条”试点高校。 [1] [44]
学校由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于2001年合并组建而成。其一源头可追溯到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和南京化工学院等历史时期;另一源头可追溯到同济医工学堂于1915年创建的附设机师科,后历经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南京建筑工程学校等历史时期。 [43]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江浦、丁家桥、虹桥3个校区;设有11个学部,28个学院,开设101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8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9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3个(含自主设置)、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18个;有教职工3300余人,各类学生4万余人。
历史沿革
2016年6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南京工业大学 ;同年,2016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 。2017年1月,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年3月,学校成为江苏省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11所高校之一;12月,学校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和教育部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同年,学校获批“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资质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9年10月,学校发起成立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 同月,通过首批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以及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0年11月,学校入选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名单。 2021年12月,2011膜产业学院入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2023年11月30日,2023中国安全应急产业大会在佛山南海千灯湖畔举行,全国石化化工行业“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南京工业大学成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组织单位。同年12月,入选全国首批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之一,是江苏高校唯一入选的课程。
2024年4月,获得2项2023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5月,学校首次获江苏省艺术基金立项 。12月,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设立11个学部,28个学院,开设101个本科专业 ,学科专业跨工、理、管、经、文、法、医、艺、教9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330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16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0人、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人才205人次,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团队15个,省部级重点高层次人才433人次,省部级重点高层次团队45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个。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28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住建部专业评估,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入选首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学校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书院制“2011学院”,与中科院相关院所共建“英才班”;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智慧教育平台研究生在线开放课程4门、全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1门、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1项、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拥有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2021年9月,被确定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2月,“十三五”以来,学校科研项目及成果获各级各类奖励5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奖7项,入选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项。1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2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8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截至2022年,学校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单位发布Nature、Science正刊论文13篇 ,出版著作成果2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