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创建于1958 年,前身为连云港市卫生学校, 1988 年更名为江苏省连云港中药学校,2001 年被评为全国11 所重点中医药学校之一,2004 年升格为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同时挂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是一所以实施五年一贯制高职专科教育为主,高、中职层次全日制教育相结合的连云港市属公办职业学校。
历史沿革
义德医院护士学校
民国3年(1914年),美国基督教会在海州西门外举办的义德医院建立后,为扩大教会的影响和医院业务的开展,由美籍医师慕庚扬负责筹办护士学校。
民国5年(1916年),在基督教会创办的海州崇真中学学生中和从徐州教会选送的数名青年教徒中选出12人作为首批学员。
教学方式是结合工作实践边干边学,以干为主。学员每天均在医院年资较深的医护人员带领和指导下从事护理及其他各项工作。理论课一般按医院工作忙闲情况随机安排,由医师、护士长授课,每次2小时,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产科学、内科学、外科学、细菌学、饮食学、药物学、护士学、英语对话等,学制5年。学习期间不考试,待期满后由中华护士学会命题由医院负责组织进行考试,试卷寄中华护士学会批阅,合格者由该会颁发毕业证书。学员毕业后大部分留医院工作,少数外出自谋职业。首届学员毕业后又陆续招收数批新学员,一般每隔1-3年收一批,每批2-10人不等,学员主要来自海州教区,此外来自灌云、沭阳、赣榆、邳县、宿迁、铜山以及山东的临沂、滕县、枣庄等教区,入校学员必须是基督教徒,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且考核合格,但也有不经考核而由教会长老、牧师介绍入学者。学员生活费用由院方负担。抗日战争前每位学员每月发一元银元补贴费,供购买衣服、手巾、肥皂、牙刷等日用品,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国民政府币制贬值物价波动悬殊,补贴费改为每月每人1斗(30斤)小麦实物发给。
义德医院护士学校自民国5年(1916年)至民国37年(1948年)11月新海连解放共收10批学员,计90余人,其中男生70余人,女生20余人。因当时国内政局动荡,日伪统治等原因仅有40余人学成毕业,尚有40余人没有达到毕业,但都陆续在海属地区从事卫生医疗工作。
护士学校开办初期校长为慕庚扬,后为美籍护士白露德女士,民国31年(1942年)后为中国籍护士长周窈贵女士。
新海连市卫生学校
1949年11月,新海连市成立,义德医院更名为新海连市人民医院。
1957年5月30日,经新海连市人民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批准将新海连市市立医院改建为新海连市海州人民医院。
1958年6月9日,为适应地方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卫生技术人才,经江苏省卫生厅批准,重新设立新海连市人民医院护士学校,校址设在海州西门外(现第四人民医院内)。本着勤俭办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利用医院房屋及设备,在海州人民医院领导下设校务委员会,9月底开学。
1958年9月,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新建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校址位于海州西门街的海州人民医院。
1959年4月24日,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并更名为徐州医学院。
1959年春,学校迁至新浦(原新浦区人民医院门诊部)。
1959年秋,学校迁回海州,在原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留下新建校舍内(位于原海州师范学校对门,现第二人民医院职工宿舍),学校更名为新海连市卫生学校。
连云港市卫生学校
1961年,新海连市更名为连云港市,学校随市名更名为连云港市卫生学校。
1962年6月22日,因全国进行国民经济调整,连云港市卫生学校停办。
1971年12月,连云港市革命委员会决定重办连云港市卫生学校。规定不单独设校址,不配专职教师,由市卫生局领导分别在原新浦人民医院和海州人民医院培训。
1973年,首批毕业生分配到市卫生局所属医院和农村卫生院、卫生所等全民事业单位工作后学校工作结束。
1974年,在开门办学的形势下,原海州人民医院在前卫生学校基础上筹办卫生学校。当年招生护士专业一个班(20名)。
1975年12月,经省卫生厅请示,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同意学校定名为:连云港市海州人民医院卫生学校,校址设在医院内东南角,教师全由医院医护人员担任。同年,江苏省卫生厅决定增设“中药剂士”专业,全省范围内招生。
1978年7月,江苏省革委会通知:“以海州人民医院卫生学校为基础,建立连云港市卫生学校”。从此,学校体制由医院办校,转为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
1980年,学校在新浦区选定新址(海连东路校址)。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校方几经努力,核定占地55.3亩,编制规模,教职工140人,学生600人。
1980年9月,经市委组织部批准,将外贸学校、水产学校、财经学校、卫生学校四所中等专业学校从有关局划出,党的组织关系隶属市领导,日常工作由市委宣传部分管。
1983年,学校从海州医院整体搬迁完毕。
1985年,学校在东海县、赣榆县卫生职工中专设置办学点。
1988年,学校在灌云县卫生进修学校设置办学点。
江苏省连云港中药学校
1988年6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连云港市卫生学校更名为:“江苏省连云港中药学校“。
1996年,学校成为全国中等中医药专业教育达标学校。
2001年,学校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11所重点中等中医药学校之一。
2001年10月,学校由副处单位升格为正处单位。
2002年7月,经市编委批复,核定编制规模,教职工168人(其中28人为自收自支编制),学生6000人。
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004年3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建立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同年10月正式挂牌并成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全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为大专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
2005年1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2011年6月,学校搬迁至新校区(连云港市海州区圣湖路38号)。
2013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中医药职业学院(筹)
2015年8月,“到 2020 年,连云港中医药高职校力争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被写入《连云港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连政发〔2015〕107号)。
2016年4月,学校在“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中,确定五年内提升办学层次、创建“江苏中医药职业学院”的升格目标。
2016年6月,“支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提升办学层次”被列入《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8年10月,连云港市委副书记、市长方伟来校调研指导工作,就协调解决学校升格、教师编制等改革发展的诸多难题作出批示。
2018年11月,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向江苏省人民政府请示将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连政发〔2018〕139号)。
院系设置
学校开设有与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中药学类(中药学、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生产技术类(药品生产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中药制药技术)和护理类(护理、助产、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三大专业群 10 个五年制高职专业 2 个中职专业。
-师资力量-
学校位于国家5A 级风景区云台山麓,占地468 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5.5 万平方米(含在建2.75 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7557 万元;教职工314 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22 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98 人;全日制高、中职在校生6914 人。学校已建成中药学类、药品生产技术类和护理类三大省级现代化专业群。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我校是一所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技师学院,隶属省粮食局主管,属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业务由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管。(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经贸技师学院、江苏省经贸高级技工学校同为一校,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学校下设五个系一个基础部分别为:机械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工艺设计系、经贸系及基础教学部。2011年开设高职、高技、中专、中技四个学历教育层次。其中包括:机电、数控类专业、电子电气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经贸类专业、汽车工程类专业、粮油、服装、烘焙类专业及涉农类等20余个专业
教学成果
迄今,学校已为社会培养了 3 万余名技术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成为省内中医药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培育成长的摇篮。学校毕业生整体素质优、技能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普遍成为省市医药卫生领域的中坚力量,有些已成为享誉海内3外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在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及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成果
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全民健身周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首批办学条件评估合格单位、江苏省中医药科技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实施中医机构“九·五”建设规划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 “学陶师陶,教书育人”先进集体、江苏省“创文明校风,树师表形象”先进集体、江苏省“师德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社会尊师重教、教师回报社会”先进集体、江苏省先进基层党校、市文明单位、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市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