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洋大学(Jiangsu Ocean University),简称江苏海大 (JOU), 坐落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是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举办,江苏省主管的全日制本科高校,是江苏省首批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该校被遴选为“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 ,是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高校、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高校、全国涉海高校教务联盟理事高校。
江苏海洋大学前身是1985年创办的淮海大学(筹),1989年教育部批复为淮海工学院。学校海洋教育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民国农商部与江苏省合办的海州渔业技术传习所。1958年,锦屏磷矿技术学校、新海连水产专科学校、新海连制盐工业学校相继成立。1998年至2002年,江苏盐业学校、连云港水产学校、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淮海工学院。2013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7月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7月,学校由淮海工学院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 。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苍梧、通灌、宋跳、墟沟4个校区,总占地2193.83亩,校舍面积65.71万平方米;设有20个学院;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有专任教师1391人,有教职工170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名、研究生2100余名。
历史沿革
1919年,北洋政府农商部与江苏省合办的海州渔业技术传习所成立,并建造木壳重油引擎实习船一艘,船名“表海”。
1921年,海州渔业技术传习所呈准农商部,建造钢壳渔轮一艘,作为海洋调查之用,定名“海鹰”。
1924年,“政局屡生变动”,传习所停办。
1931年,江苏沿海渔业保护会议决议在江苏省立东海师范学校(今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渔村师范科”,校址设在墟沟镇北固山原海州渔业技术传习所。以养成渔村小学师资为目的。
1932年,江苏教育厅决定将“渔村师范科”划出,单独建校,定名为江苏省立简易渔村师范学校,专重水产课程。
1934年7月,学校更名为江苏省连云初级水产科职业学校,由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支援建设。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校舍大部被毁,残存机器设备、图书仪器转移灌云临时办事处,几经展转,经郑州、武汉,进入四川,学校停办。
1939年春,为了维持水产教育,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国立第二中学添设水产部,设水产普通科。
1943年秋,国立第二中学水产部改组为国立四川水产职业学校,增设制造科、养殖科。
1945年春,国立四川水产职业学校增设渔捞科。抗战胜利后,根据江苏省教育厅的指示,继承前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学校奉命迁往上海或连云。
1947年2月22日、3月22日,连云市(今连云港市)临时参议会两次致电江苏省政府恳请令饬江苏省立连云初级水产职业学校迁回连云复课。
1958年9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新海连市(今连云港市)在原江苏省连云初级水产科职业学校旧址的基础上重建新海连水产专科学校。 由上海水产学院(原江苏省立水产职业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支援筹建学校。
1962年,学校更名为连云港水产专科学校。
1964年初,在国家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下,江苏省水产局、江苏省高教局根据当时的情况,决定将学校改为中等专业学校,更名为江苏省连云港水产学校。
1971年7月,由江苏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决定,将江苏省连云港水产学校撤销。
1978年7月,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恢复连云港水产学校。
1997年6月26日,连云港水产学校和淮海工学院合作办学,“淮海工学院水产专科部”在连云港水产学校正式挂牌。
1999年7月8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将连云港水产学校并入淮海工学院,同时撤销连云港水产学校建制,学校成建制划归淮海工学院,成立淮海工学院海洋与水产学院。
江苏盐业学校
1958年,根据上级批准,淮北盐务管理局决定整合当时猴嘴盐业中学、新浦化工学校的教学资源作为基础,在新海连市(连云港市)创办新海连制盐工业学校,同时挂牌“新海连市盐业技术学校”。校址设在“大浦久大公司”搬迁后留下的房产院内。
1960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创建“江苏省制盐工业学校”,校址设在原新海连制盐工业技术学校内,两者合校办学,一套领导班子,设制盐工艺专业。
2020年9月29日,学校成为全国高校海洋类学术期刊联盟理事单位。同年12月26日,学校加入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
2021年5月17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和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合作设立江苏海洋大学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成为学校获批的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同年6月2日,江苏海洋大学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2023年5月,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数智低碳院和江苏海洋大学镇江技术转移中心在镇江市润州区举行揭牌。 同年8月12日,学校与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合作共建的江苏海洋大学开发区附属小学(苍梧小学开发区分校)正式揭牌。同年8月1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支持江苏海洋大学创建博士培养单位。
2024年7月14日,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遴选为2024年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20个学院,学科专业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农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十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1700余人,专任教师139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572人,具有博士学位637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1人,江苏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江苏省双创博士(世界名校类)37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高校青蓝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省部级人才工程232人次;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5个、江苏省科技创新及人才团队11个。1位教师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00余位教师被国内外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学校聘请了蒋兴伟院士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授。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8个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7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6个专业入选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7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6门。建有江苏省重点教材33部,5部教材入选首批江苏省本科优秀培育教材。
教学成果
近5年,学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5项、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10项。学生龙舟队4次蝉联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3次夺得世界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5年来,学校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等各类排行榜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奖项623项、省级奖项1662项,获奖学生6000余人次。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项6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学技术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