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师范学院(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坐落于风景旖旎、人文荟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周恩来总理故乡江苏省淮安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江苏省属高等学府。
1997年6月19日,学校由创办于1958年的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和创办于1959年的淮阴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2000年淮阴师范学校、淮安师范学校并入。202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淮阴师范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长江路、交通路两个校区,占地近2000亩,校舍面积63万平方米;设有20个二级学院;有专任教师1210人,全日制本科生2万余人,在校硕士研究生177人。
历史沿革
淮阴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6月,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专业设置为文史、数理、生化三个双科制专修科。
1962年6月,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停办。
1976年11月,南京师范学院淮阴分院创建。
197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淮阴师范专科学校。
淮阴教育学院
1959年9月,淮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创办。
1962年,学校接管淮阴师范专科学校校舍、仪器、图书等资产。
1965年5月,学校改名为淮阴教育行政干部学校。
1969年6月,学校停办并被撤销。
1979年7月,经淮阴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复建“淮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1983年7月,淮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淮阴教育学院。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
1902年,江北大学堂创办。
1904年,江北大学堂创办更名为江北高等学堂。
1905年,江北高等学堂改建为江北初级师范学堂。
1906年,江北初级师范学堂更名为江北师范学堂。
学校先后易名、迁址多次,于1953年5月改为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
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
1766年,丽正书院在淮安创办。
1904年,在丽正书院的旧址上创办淮安府中学堂,之后更名多次。
1941年,始创盐阜区联立中学,后多次易名与迁址。
1950年2月,学校正式定址淮安。
1953年5月,学校正式定名为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
合并建校
1997年6月19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淮阴教育学院、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淮阴师范学院。
2000年3月3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并入淮阴师范学院。
2002年,学校通过国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
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2014年作为省内三所试点评估高校之一,接受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2021年1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淮阴师范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教育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学位授权点。
2024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设有20个二级学院,学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21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19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24人。教师中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省教学名师3人,省“333工程”“青蓝工程”“紫金文化英才”“自科优青”等省级人才100余人,博(硕)士生导师100余人。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省高校哲社优秀创新团队等省级及以上团队近20个。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30个,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9个;1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建有省重点产业学院1个,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2个,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项目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等1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课程等68门。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0项;立项省级以上教育教改课题项目73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73项;获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省级精品教材、省级重点立项建设教材等68部。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83项,省部级项目435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