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淮阴工学院

  • 区域:江苏淮安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枚乘东路1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7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淮阴工学院(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为江苏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江苏省淮安市。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和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试点高校,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百城千校”计划首批试点高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应用本科分会副理事长单位,苏台青年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江苏省高教学会副会长单位。 

淮阴工学院于2000年3月由原淮阴工业专科学校、淮阴工业专科学校交通分部、江苏省农垦职工大学、淮阴职工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其中,淮阴工业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淮阴工业专科学校交通分部源于1985年筹建的淮海交通职业专科学校;江苏省农垦职工大学始建于1964年;淮阴职工大学始建于1975年。2011年,学校成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202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枚乘路、北京路、萧湖3个校区,校园占地约150.87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73万多平方米;设有15个学院,73个本科专业;拥有1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有普通本科生22485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391人,留学生161人;有教师1544人,专任教师1265人。


历史沿革

  • 淮阴职工大学

1975年7月,始称“清江拖拉机制造厂七二一工人大学”。

1982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学校备案。

1984年,学校更名为“淮阴市机械工业职工大学”,隶属于淮阴市机械工业局。

1988年12月,学校与淮阴市经济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合署办公;同年,学校划归淮阴市经委领导。

1989年8月,学校更名为淮阴职工大学。

  • 淮阴工业专科学校

1958年,淮阴工业专科学校创办。

1962年,学校停办。

1983年,淮阴职业大学创办。

1985年,在淮阴职业大学的基础上恢复淮阴工业专科学校。

  • 淮阴工业专科学校交通分部

1985年6月,淮海交通职业专科学校创办。

1990年4月,学校与淮阴工业专科学校联合办学,作为淮阴工业专科学校交通分部,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

  • 江苏省农垦职工大学

1964年,学校创办,时称“国营东辛农场半农半读农业大学”,1969年停办。

1977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江苏省五七农垦大学”。

1981年,更名为“江苏省农垦干部学校”。

1983年,江苏省农垦职工大学创办,校址在响水县大有镇。

1985年,学校迁至淮阴市北京北路;同年9月,学校附设职工中专班和电大班。

1997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农垦分校成立,与学校合署办公。

合并发展

2000年3月,淮阴工业专科学校、江苏省农垦职工大学、淮阴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淮阴工学院。

2014年8月,学校被纳入了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同年9月,学校入选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20年12月,学校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24年7月,学校获批首批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 

2024年12月20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公示,按照高校设置有关规定及要求,淮阴工学院拟更名为淮安大学。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设有15个学院,73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265人,聘请校外兼职教师558人,折合教师总数1544人;教师队伍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684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188人,博士学位教师616人;硕士生导师698人(含企业、兼职),兼职博士生导师10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7人,引聘国家级人才21人;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省特聘教授、省技能大师、江苏外专百人、省产业教授等省级重点人才32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人;省“双创计划”“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项目480余人次。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拥有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2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三期项目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6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2个;获批省重点产业学院1个;获批国家“金课”3门,省级“金课”2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5门。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9月,学校近5年获批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7项,省部级以上重点教材50部。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9月,学校近5年,获批国家自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省部级项目300余项,以第一单位获省科技进步奖、省哲社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20余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50余件,实现专利转化900余件,专利转化金额3000余万元。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自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0项、省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以第一单位获批江苏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及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30余项、市厅级奖280余项;发表论文3500余篇,其中多篇科研成果登上《Physics Reports》等期刊;授权发明专利485件。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近5年,获批国家自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省部级项目300余项,以第一单位获省科技进步奖、省哲社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20余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50余件,实现专利转化900余件,专利转化金额3000余万元。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