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安徽师范大学

  • 区域:安徽芜湖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芜湖市弋江区九华南路189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3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安徽师范大学(Anhui Normal University), 简称安师大、安徽师大或安师(AHNU),学校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也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首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和“高水平大学奖补资金项目”支持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安徽省优先建设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学校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安徽师范大学。2019年8月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截至2024年3月,安徽师范大学共有赭山校区、花津校区、天门山校区三个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202.43万平方米,下设18个学院,12个学科门类,入选安徽省高峰学科6个、高峰培育学科4个,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4个,有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本科专业89个。有教职工2712人,其中专任教师1889人,在籍学生56000余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省立安徽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创建于1928年。前身是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在安庆建立的求是学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求是学堂与敬敷书院合并成立安徽大学堂,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改为安徽高等学堂,是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1921年,皖籍名流陈独秀、胡适、陶行知等极力倡导筹建安徽大学。同年7月,蔡晓舟为首组成“安徽大学期成会”,开展筹建工作。1922年3月20日,时任安徽省长许世英支持成立了“安徽大学筹备处”,后因军阀斗争筹备工作历三年无果而辍。

1927年9月,安徽省政府于安庆市成立“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先后召开了29次常务会议和九次全体会议,由筹备委员会推定刘文典为预科筹备主任,韩安为农学院筹备主任,吴承宗为工学院筹备主任。

1928年4月10日,安徽大学完成筹备,预科班正式开学,142名学生(分为社会科学班和自然科学班)在安庆菱湖百子桥原法政专门学校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这一天即为学校的诞生日,标志着安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同年8月,设立“文法学院”,院内设立四系:中国文学系、教育学系、政治经济学系、法律系,开始招收本科学生,学制四年;10月,96名本科新生入校(中文19人,教育20人,外语2人,法律32人,政治15人,经济8人)。不久,工学院亦告成立,但当时考试合格录取的新生仅3名,无法独立开班(后转入理学院物理系)。刘文典以文法学院院长兼预科主任主持校务,代行校长职权,因保护学生顶撞了蒋介石,于1928年12月被免职。此后,学校又经历了程天放、王星拱、杨亮功、何鲁、程演生、傅铜、李顺卿等多位校长的主政。

1929年2月,学校拆文法学院为文学院和法学院,文学院设中文、外语、教育三系;法学院设政治、经济、法律三系;同年9月,学校成立理学院,正式招收数学、化学、物理三系理科新生。1930年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将学校正式定名为“安徽省立安徽大学”。著名学者如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姚永朴、陶因、丁绪贤、周予同、吕思勉、章益、周建人、朱湘、冯沅君、陆侃如、刘大杰等曾受聘来校任教。

1930年秋,学校在理学院又设立了生物系招收生物专业新生,这时学校形成三院10系的办学规模,学生人数由1929年的131人增至379人。1935年,学校增设了农学院,开始招收农艺、农业经济专业学生。从1932届至1937届,学校先后培养本科毕业生557人。

1938年6月,因日军深入皖省,原省会安庆沦陷,省立安徽大学被迫西迁,辗转湖北、湖南等地。后因教育部考虑内迁大西南的学校过多,无足够生源就学,决定省立安徽大学停办,现有学生并入武汉大学。1939年夏,校长汪洪法向省政府办理了移交手续,学校停办。

省立安大停办期间,为解决安徽未沦陷地区高中毕业生的就学问题,已迁至立煌县(现金寨县)的安徽省府于1940年春动议筹办安微建设学院。1941年8月,安徽省立临时政治学院正式成立,校址设在立煌县(今金寨县)。10月,学院开学,新生入校。学院设文史、教育、政经、法律四系,学制一年,主要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干部。

1942年秋季,学院改为安徽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学制三年,设中文、史地、教育、数理、外文五科,培养中学教师。

1943年7月,学校改为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分中文、史地、政经、法律四系,及教育、数理、艺术、体育、会计五科。省立安徽学院是当时安徽省内唯一的一所高等学校。

1944年1月,考虑到皖南地区没有高校,决定在休宁万安镇徽州中学旧址,创设安徽学院皖南分院。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农林三系,银行、会计两个专修科,共招收学生138人。

国立安徽大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学院迁合肥临河集办学。

1946年9月,程演生提出将安徽学院迁到芜湖办学的报告获得省政府同意。省立安大经皖籍学者多方努力并报教育部批准,也开始复校,并改“省立”为“国立”,是为国立安徽大学。新学期开学时,程演生带领除转去国立安大的全体安徽学院学生和教职员工,从合肥搬迁到芜湖,定址赭山南麓。安徽学院在休宁万安镇的皖南分院的师生也同时迁到芜湖,与学院总部合并一处。

1946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聘朱光潜、陶因、高一涵、叶元龙、杨亮功、程演生等12人为国立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朱光潜为主任委员,陶因为委员兼秘书,负责复校事宜。至4月,朱光潜坚辞不就,教育部改陶因为筹委会主任委员。4月20日,在南京教育部会议室召开了第一次筹委会会议,教育部次长巢县人杭立武出席并致词。会议决定:“国立安徽大学”在安庆原校址复校。5月5日,筹委会由南京迁至安庆办公。6月正式接收校舍,并添建教授住宅及办学设施,组建机构、聘请师资。9月30日,教育部正式任命陶因为校长。11月6日,陶因启用“国立安徽大学关防”(即校印,现藏于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和校长印鉴。11月11日,国立安徽大学举行了开学典礼,陶因作了《本大学创立经过》的报告。复校后的国立安徽大学设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农学院四院,内含中文、外语、历史、教育、政治、经济、法律、数学、物理、化学、教育、农艺、森林12个系,后又增设园艺系及茶叶专修科。

1947年上期,国立安徽大学有教职员工307人,学生1100余人。

1948年6月,陶因辞职,教育部改任原省立安大校长杨亮功为校长。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首席军代表荆树鸿、副代表黎洪模等来安庆接管了国立安徽大学。12月,国立安徽大学成建制迁至芜湖,与安徽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安徽大学;同月,学校正式成立校务委员会,许杰任主任委员。共设文艺(内分中文组、外语组、艺术组)、历史、教育、法律、经济、数学、物理、化学、园艺、农艺、森林、土木工程12个系,另办有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森林、艺术专修科及师资训练班。

1949年12月,安徽大学正式成立校务委员会,许杰任主任委员。行政机关设有教务处、总务处、主委办公室、政治教育委员会。取消学院体制,实行系科制,专业进行对口融合,共设文艺(内分中文、外语、艺术三姐)、史地、教育、法律、经济、致学、物理、化学、农艺、园艺、森林、土木工程12个系,另办有中文、历史、地理、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森林专修科及师资速成班。教学与生活区分设在赭山、小官山、凤凰山和狮子山等处。创办了校刊《安大生活》(后改为《人民安大》)。

1950年10月,安徽大学印信正式启用。

1952年5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由项南、戈华、方向明、郑英年、张佐文组成中共安徽大学委员会,项南为书记、戈华为副书记。1952年度第二学期起改行校长制,许杰任校长、手仲、方向明为第一、第二副校长。

1953年,调整后的安徽大学由四院改为二院:师范学院、农学院。

-蓬勃发展-

安徽师范学院

1954年,国立安徽大学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和华东行政委员会高教局通知决定:撤销安徽大学校名和建制,其所属农学院、师范学院分别独立为安徽农学院(今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学院。同年9月,农学院迁合肥独立建校,安徽师范学院承袭安徽大学的所有财产、图书、物品、人事等在芜湖赭山南麓继续办学。

1956年设科学研究部,同时设立函授部,创办夜大学,使安徽师范学院成为安徽省第一所创办成人高等教育的普通高校。另有附师、附中、速成中学、附小。

1958年,将芜湖安徽师范学院的中文、历史等文科专业调到合肥师范专科学校组建“合肥师范学院”。

安徽师范学院当时有一大批名师,如刘乃敌、王志稼、单粹民、雷垣、吴锐、宛敏灏、张涤华、光仁洪、程谪凡、昂觉民、余俊生等。科学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校园建设成绩喜人,体育设施较完备。自1953年至1959年共培养毕业生本科545人,专科1944人。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学师资,还培养了部分高校师资。

皖南大学

1958年10月,刘少奇来芜湖视察,为学校题写了“皖南大学”校名。1960年3月,教育部批准安徽师范学院更名为皖南大学,其任务仍以培养师资为主。同年3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来校视察,并写下了“鼓足干劲。又红又专,敢想敢干,冲向尖端”照词,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

皖南大学成立后,学校领导和组织机构变化不大。1960年9月,艺术科和安徽艺术学校合并成立安徽艺术学院。体育科与安徽体校合并,成立安徽体育学院。不久,上述二院分别撤销并入合肥师范学院和皖南大学(是为合肥师院的艺术系和皖南大学的体育系)。1962年皖南大学又新建外语系。1963年省委决定安徽教育学院的数学、物理两系本科生并入皖南大学。皖南大学设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体育等六个系,学制四年。另设有化学、生物、体育三个专修科,学制二年。学校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进一步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办学原则。自1960年至1969年,共毕业学生6400余人。“文革”期间,由于刘少奇被打倒,“皖南大学”牌子被砸,一切教学工作停顿,进行“斗、批、改”。

安徽工农大学

1968年9月,经省革委会批准,皖南大学更名为安徽工农大学。合肥师范学院校园面积700余亩,设有政教、中文、历史、外语、地理、教育六系(后教育系停办,1963年增设艺术系)。1959年7月创刊的《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暂学社会科学版,是全省高校中第一家作为高校学术性刊物由邮政部门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报。《学语文》、《英语广播》等杂志,也由邮政部门向全国发行。1958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康生来院视察,并题写了“合肥师范学院”校牌。1961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毅来院视察,并作了重要讲话。1959年10月19日,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亲临学院跃进誓师大会,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大干快上,力争在三、五年内赶上国内师范院校的先进水平。学院自1958年建院到1969年底合并,前后共毕业学生7428人。

1970年,安徽省委决定将合肥师范学院的校园让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而将合肥师范学院整体迁到芜湖与安徽工农大学合并,这样,原来从芜湖迁合肥的中文、历史等文科专业又重新回归母体,安徽工农大学成为全省文、理、艺、体最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定名安徽师范大学

1970年,省委决定将合肥师范学院的校园让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而将合肥师范学院整体迁到芜湖与安徽工农大学合并。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安徽师范学院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

1970年至1976年,学校共招收了6届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

1974年5月,根据安徽省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省委、省革委会决定进一步发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事业的“母机”作用,创办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分校、六安分校。9月,又批准设立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文革”后,自1977年11月起,经省革委会批准,又在全省陆续设立了安徽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六安教学点、滁县教学点、巢湖师专班、淮南专科班、马鞍山市专科班、宿州专科班、徽州专科学校、池州专科学校、铜陵专科学校。

1977年5月至8月,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同志连续发表有关教育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9月,明确提出要恢复大、中专学校统一招生制度。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当年第四季度开始恢复高考,直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中招收大学生。学校教学工作也从此走上正轨。1978年2月,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的首届1977级1091名本科学生入学,同年,研究生也恢复招生。从1980年起,学校和全国重点大学同批次,参加第一批录取。

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2012年,安徽师范大学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进入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国家第三次重点高校建设工程行列。

2013年,安徽师范大学成为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5月,学校入选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同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4年12月,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承担高校。

2018年11月,安徽师范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4月,安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揭牌,是安徽省高教系统设立的首家学前教育学院。8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1年1月7日,安徽师范大学与合肥市人民政府达成合作意向,拟将肥西师范学校成建制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建为安徽师范大学合肥校区5月,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正式揭牌。

2022年2月,安徽师范大学合肥校区正式启动采购。

2022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合肥校区二期工程竣工。

2025年3月,安徽师范大学已正式启动智能AI应用平台与Deepseek大模型的系统对接,进入多场景试运行阶段,平台基于混合云架构,面向师生及访客提供基础智能化服务,覆盖教学管理、校园服务、科研协作等核心场景。

望道书屋

2025年3月5日,安徽师范大学举行望道书屋(新教育书房)揭牌式。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18个学院,本科专业89个,学科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入选安徽省高峰学科6个、高峰培育学科4个,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4个,安徽省重点学科18个(A类省级重点学科1个、B类省级重点学科17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3个。现有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2712人(不含“三附”),其中专任教师1889人,教授、副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职工1063人。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聘任院士2人,拥有“长江学者”7人,国家“杰出青年”9人,“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千人”2人,中科院“百人”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优青”4人,海外“优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5人,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等3人,共有在职的省级以上人才称号(荣誉)教师600余人次。拥有省级教学名师24人,省级教坛新秀45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在课程建设上,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线下课程14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在基地建设上,学校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1个。

-合作交流-

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截至2024年3月,学校先后接收60多个国家(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5000余人次,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韩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在乌克兰扎波罗热国立大学设立了孔子课堂。拥有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硕士项目各1个。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安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重点智库1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7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7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1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2年,安徽师范大学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21项立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5项,青年项目4项,立项数全国排名为第53位,全国高师院校排名为第11位,创学校历史新高。

在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期项目评审中,安徽师范大学49个项目获立项资助,其中面上项目18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项,立项率20.25%,获批项目经费1804.5万元,获资助项目数、立项率和经费数较2022年同期分别增长36.11%、5.06%、29.82%。立项数量在省属高校中位列第四。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3月,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由花津校区敬文图书馆、赭山校区图书馆和天门山校区图书馆组成,馆舍面积达4.6911万平方米,有各类阅览室(库)27个、研讨间27间、阅览座位3165席。图书馆拥有馆藏文献总量305.53万册,涵盖所有学科。中外文纸本期刊保持在1600余种以上,电子图书259.48万种,数据库106种。世界著名的《科学文摘》(英国)、《生物文摘》和《化学文摘》(美国)、《文摘杂志》(前苏联)均有收藏。图书馆以古籍、徽州文书、民国时期文献为馆藏特色。古籍总量19.56万册,总藏量在省内仅次于安徽省图书馆而位居全省高校之首;善本古籍0.88万册,2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37部古籍入选首批《安徽省珍贵古籍名录》,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不配不补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馆藏古籍尤以地方志收藏最为见长,拥有除海南省之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方志1.9万册,还有相当数量的徽州文书等地方文献;馆藏古籍以元刻本年代最早、明刻本最精。图书馆还拥有省内高校图书馆最丰富的一九四九年前报刊(8000余册)、民国图书(3.5万余册)。

  • 学术期刊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办于1957年,1973年复刊,主要刊登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生命科学、地理学、国土资源学、旅游学、环境科学、电化教育学、体育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本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3种数据库和文摘的源刊。四次被评为“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2000年12月荣获(CAJ-CD)执行优秀奖。2004年8月,被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安徽省高校学报优秀学报二等奖”。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