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区域:江苏常州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鸣新中路26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3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坐落于常州科教城,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C档)、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63年的常州市机械职业学校;1965年更名为常州市机械中级技术学校;1966年更名为常州市红大机械学校; 1968年8月更名为常州市机械学校;1973年更名为常州机械技术学校;1978年更名为常州机械学校;2002年6月28日,学校由原常州机械学校独立组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普通高等学校。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13个教学单位,开设招生专业43个;全校共有教职工780余人。



历史沿革

1963年7月,常州市机械职业学校建立。

1964年8月,常州市机械职业学校教职工仅10人。学校即借用位于虹桥北200米、怀德北路西占地仅约20亩、建筑面积仅约1000平米(15间)的常州重工业业余大学校舍(现金色新城东侧),在常州地区各工厂招收车工、钳工全日制在校生2个专业四个班100人,学制三年,实行一周上课、一周实习的半工半读的教学方式,培养目标为工厂技术员。

(二)常州市机械中级技术学校(1965.6~1966.9,隶属常州市机械工业局)

1965年6月,经江苏省机械厅批准,更改校名,迁校于勤业桥堍米市河北的南河沿208号常州矿山机械厂旧址,教职工40人。占地70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米(66间)。学校改学制为四年,将原4个班合并为机器制造1个专业2个班。 8月,招收机器制造专业4个班,电机电器专业2个班共188人。

(三)常州市红大机械学校(1966.9~1968.8,隶属常州市革命委员会第三办公室)

1966年9月,学校更名为常州市红大机械学校。

(四)常州市机械学校(1968.8~1969.12,隶属常州市革命委员会第三办公室)

1968年8月,学校更名为常州市机械学校。

1969年12月,常州市机械工业局撤走设备,教师解散,学生下放,学校停办。常州市第九中学随之迁入办学。

(五)常州机械技术学校(1973.6~1978.12,隶属常州市机械工业局)

1973年6月,经上级批准,学校更名为常州机械技术学校,在常州北门外塘桥依托常州第二机床厂异地复办。

(六)常州机械学校(1978.12~2000.6,隶属江苏省机械工业厅;2000.6~2002.6,隶属江苏省教育厅

1978年12月,学校更名为常州机械学校,并开始筹建新闸校区。

1981年5月,学校整体迁入新闸校区。

20世纪90年代,学校在校生由迁址时的200人发展到3000人,占地面积由塘桥的19.89亩发展到新闸的154亩。学校先后成为省重点中专校、国家级重点中专校、江苏省文明单位等。

2000年6月,因江苏省机械厅被撤消,学校划归江苏省教育厅统一领导。

(七)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2.6~,入驻常州科教城,隶属江苏省教育厅)

2002年6月28日,学校由原常州机械学校独立组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普通高等学校。10月,常州大学城新校区开工建设。

2003年10月,一期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学院主体入驻大学城。 

2010年,学校获批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 

2014年,学院牵头成立“全国机械行业现代农机装备人才培养联盟”“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集团”等全国性职教集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高办学吸引力,打造职教品牌。

2015年,学校通过教育部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2018年,学校获批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

2019年,学校获批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C档)。

2020年,学校获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

2023年9月22日,牵头成立“全国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并担任副理事长单位。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学院设有13个教学单位,开设招生专业43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有教职工78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576人,并从行业企业聘用兼职教师3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49人,博士学位教师85人,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448人,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543人,占专任教师的94.2%截至2024年4月,学校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6人,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7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2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双创博士”2人,江苏工匠2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0人,省“领航•扬帆”计划培养人选2人,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2人,省五一创新能手5人,省五一巾帼标兵1人。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获国家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十四五”江苏省职业教育首批在线精品课程1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十二五”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31部、国家精品教材2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29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4部、“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31部、省“十四五”规划教材9部;主持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并全部通过教育部验收。

  •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4月,学生先后获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0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9项;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3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挑战杯-彩虹人生”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大赛国赛一等奖1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铜奖2项。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4月,学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近20项,授权专利超3000件,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获科学技术奖20余项。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