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常州大学

  • 区域:江苏常州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滆湖中路21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3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常州大学(Changzhou University,缩写为CZU),简称“常大”,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 

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更名为常州大学;2020年学校成为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24年,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149名。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科教城、西太湖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00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逾5亿元;设有28个学院 ,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和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独立学院), 开设本科招生专业68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现有教职工2567人,专任教师1893人。专任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810人,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达75.7%;在校生总数为29126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353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990人(含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57人),留学生604人;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




历史沿革

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向江苏省人民政府发文《教育部关于同意江苏工业学院更名为常州大学的通知》;同年4月1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文通知:经省人民政府研究并报教育部批准,决定将江苏工业学院更名为常州大学。

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功签署共建常州大学协议。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7年1月,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次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9年7月,学校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温州大学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高水平特色地方高校创新联盟 

2020年10月,被教育部认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同年11月,成为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21年9月9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大学创新联合体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京举行。 同年9月28日,被确定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 [27]同年12月,入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2022年2月,常州大学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单位)”。年4月,首批入选教育部-瑞士GF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培育建设单位。 同年11月,常州大学非诉讼研究院成立。 

2023年4月20日,加入在常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联盟年11月,获批新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是首次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也实现了常州市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 同年12月27日,由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与常州大学合作共建的工业母机工程研究院牌。 

2024年5月7日,常州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揭牌。 8月,武进国家高新区——常州大学化合物半导体创新联合体正式签约揭牌。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28个学院 ,开设本科招生专业68个,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2567人,专任教师1893人。专任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810人,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达75.7%;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学校现有江苏省“双创人才”“333工程”“特聘教授”“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390余人次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5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9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规划教材10部;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双创团队”“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和教学团队、“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等团队16个。

  •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十三五”以来,学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省部级和行业科研成果奖项193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青年成果奖1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502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25项;被SCI、EI、CPCI、CSSCI等收录学术论文58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近3000件。 

2022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项目评审结果出炉,常州大学获批项目65项,获批直接经费2354万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24.2%和95.2%,项目数和经费数均创学校历年来最好成绩。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