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始建于1884年,是吉林省重点高中,长春市教育局直属独立高中,长春市第一所官办学校。
学校坐落于宽城区富城路399号,与区政府毗邻,位于铁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地处亚泰快速路、北环城路、地铁一号线交汇中心地带。学校功能教室、运动场馆、宿舍食堂一应俱全。信息技术网络、校园安控系统全覆盖,实现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优质化。 现有特级教师2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7人,省市级骨干教师51人,高级教师69人。 [1]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共96个词条7.5万阅读
大安市第二中学校
大安市第二中学校,是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的一所普通高中,校园占地面积43801平方米,建筑面积6866平方米,是白城市政府命名的绿色花园式学校。
大安市两家子镇第一中学校
大安市两家子镇第一中学校位于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
大安市四棵树乡第一中心校
大安市四棵树乡第一中心校位于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
白城市洮北区洮河镇中心校
白城市洮北区洮河镇中心校位于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
共20个词条1.2万阅读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是吉林省首批重点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第三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吉林省工业专科学校,1953年改名为吉林省吉林化学工业学校,1954年1月迁至当时的省会吉林市,1956年8月更名为吉林省吉林食品工业学校,1958年8月更名为吉林省吉林化学工业学校,1959年5月更名为吉林化学工业专科学校,1963年7月更名为吉林省化学工业学校,1973年2月更名为吉林省石油化工学校,1978年8月更名为吉林化工学校,2002年1月吉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升格为普通高等学校并更名为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恒山西路、宜山路、吉桦东路等校区,建筑面积12.66万平方米,规划新校区建筑面积25.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4亿元;设有8个教学单位,开设12个专业群49个高职专业;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9845人、中职在校生252人,高职扩招学生1236人,合计11333人;有教职工403人。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High School Attached to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简称东北师大附中、东师附中,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市,是吉林省重点中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1950年,其前身可上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长春市第三中学和松北五省联中。初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易名吉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春市第66中学等,1980年7月正式恢复校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截至2021年,学校有自由、青华、明珠、净月、新城、北京朝阳、深圳七个校区,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国际部、艺术部等多个学部,总占地面积44余万平方米。全校有一线教职工1600余人,在校学生16000余名。
德惠市第二实验中学
德惠市第二实验中学,位于吉林省德惠市松柏路。是由原德惠城区高中、七中、十五中、二十三中三所完全中学的高中部合并重组而成。现任校长别永林。学校地处德惠市长哈高速公路引线一公里处,距德惠植物公园100米,交通便利,气候宜人。
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
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始建于1884年,是吉林省重点高中,长春市教育局直属独立高中,长春市第一所官办学校。学校坐落于宽城区富城路399号,与区政府毗邻,位于铁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地处亚泰快速路、北环城路、地铁一号线交汇中心地带。学校功能教室、运动场馆、宿舍食堂一应俱全。信息技术网络、校园安控系统全覆盖,实现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优质化。 现有特级教师2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7人,省市级骨干教师51人,高级教师69人。
共67个词条3.2万阅读
松原市宁江区伯都讷小学
宁江区伯都讷小学成立于2018年8月,坐落于宁江区晨光花园小区路东。硬件设施完全按照国家标准建设,教学楼11697平方米,均配备高标准希沃触碰一体机。学校现有49个教学班,学生2363人,教职员工96人。
松原市宁江区实验中学
松原市宁江区实验中学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地处宁江区文化路,是一所完全中学。
通榆县边昭学校
通榆县边昭学校位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
白城市育人学校
白城市育人学校是位于吉林省白城市的学校,2020年9月25日,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
中文名
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
外文名
Changchun City Yangzheng Senior High School
简 称
养正高中
创办时间
2007年
办学性质
公办
现任领导
韩作伟 [4]
校 训
养德 修业 正己 树人
地 址
长春市宽城区富城路399号
目录
1学校简介
2历史渊源
3师资力量
4养正书院
5学校荣誉
学校简介
播报
编辑
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
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位于长春市宽城区政府旁,宽城区富城路399号,是新近落成的一个现代化校园,投资1亿3千万,占地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建有综合楼、教学楼、科技楼、图书馆、学生公寓、服务中心、大型食堂、体育馆等
学校2007年暑期开始招生,年招生规模为16个教学班,学生800人。养正高级中学已经于4月28日开工建设,10月份交付使用。
养正高级中学首任校长为孙永强。2010年由于工作调度,养正高级中学校长一职由张劲松代替,孙永强校长调往长春市希望高中。
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
2008年,养正高中第一批自主招收初中毕业生,并且该批毕业生成功与2011年毕业,并且在2011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用事实证明了养正在宽城区的重点高中地位。
历史渊源
播报
编辑
养正高中由原长春市第十二中学与原长春市第四中学组建而成,之所以定名为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养正高中正门
首先,养正高中由原长春市第十二中学与原长春市第四中学组建而成。原长春市第十二中学是由长春市第一所官办学校——“养正书院”发展而来,距今已有123年的历史;原长春市第四中学也已建校百年。历史悠久是两校的共同特点,养正高中是对长春教育发展史的传承。
其次,“养正”源于《易经》,就是施以正确的教育,包含对品行、道德、学业等各方面进行正确的教化引导,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深邃的教育思想。
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
而且,纵观国内外知名高中的校名,无不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如上海的“格致中学”、“奉贤中学”。以“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定名,也是对长春教育品位的提升。此外,新校名的确定,长春市教育局先后征求了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知名人士、部分校长及数位教育专家的意见,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
师资力量
播报
编辑
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
据了解,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不仅在校舍建设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在师资队伍上也将坚持高水平、高起点。
新学校虽然是整合十二中和四中两校的教育资源,但不是简单“1+1”,在整合十二中与四中两校优秀教师的基础上,教育局将面向省内外招聘名师到学校任教,组建一支各学科都有名师引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把新学校打造成设施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省级示范性重点高中。2012年8月,该校毕业生、不满16岁的范姜国一高分(538分)考入重点大学 [2],不到18岁已经出版6部畅销书,是国内知名的少年作家,中央电视台《中国周刊》上榜人物。
养正书院
播报
编辑
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
位于西长春大街95号,现在是西长小学,100多年前,这里也是一所学校。1883年,长春的地方官李金镛为改变本地当时“书院缺如,无以培植人才”的局面,号召地方绅士集资办学,李金镛亲为表率,捐出奉银一千两,在他的倡导和带动下,社会各界纷纷解囊捐助,短短三个月时间,就集资大约九万一千吊市钱。第二年夏天,养正书院竣工,李金镛亲自来书院给学生们授课。养正书院内,适应当时考试制度的讲堂、藏书室一应俱全,其中讲堂上还悬挂着有李鸿章亲笔楷书“养正书院”四个大字的横额。
当年书院四周有围墙环绕,院内有榆、柳、梧桐、丁香等,一到夏天,这里绿荫蔽日,鸟语花香。
养正书院
1907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养正书院适应潮流改为长春府中学堂,从此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识进入了长春的课堂,开设了中文、外语、算术等12门课程,每周上课36小时,学制为五年。1913 年学堂改名为“长春县立中学”。1915年改为“吉长道立中学”。东北沦陷初期,学校与“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合并,成立“长春中学”,1937年又改为“新京市第二国民高等学校”。1945年光复后改为“长春市立第二中学”,次年更名为“长春市立中学”。
1958年8月,学校更名为“长春市第十二高中”,文革后更名为“长春市第十二中学”。
2007年,长春市为了均衡教育网点分布,解决铁北没有优质高中的问题,将长春市第十二中学与长春市第四中学整合成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并新建校舍,致力于打造一所吉林省示范性重点高级中学。
长春市第四中学也有百年校龄,历史悠久是两校的共同特点,养正高中是对长春教育发展史的传承。
如此,养正中学不仅是校龄长,而且也是数易校址。当年的养正书院位于今西长春大街95号,现在的西长小学。东北沦陷后,该校舍被“新京特别市公署”占用,学校迁至树勋街。1937年校舍迁至南岭,即长春市一中专,后又迁至附近(今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东区,曾经的长春市地质学校)。解放后,先迁至平阳街今长春市委党校处,最终于1958年8月迁至平泉路,直至2007年被整合成养正中学最后迁移。
由李金镛创办的养正书院是长春市第一所官办的学校,它开创了长春文化教育的先河。从1883年—1888年五年期间,李金镛还为长春地方做了很多实事、好事。在他离任时,长春百姓攀辕挽留,感激他为本地做的好事,称赞他是关外的“李青天”。离开长春两年后,李金镛在黑龙江的漠河病逝,北洋大臣李鸿章奏朝廷把李金镛的事迹付国史馆立传。长春百姓也为了表达怀念之情,就在他创办的养正书院西侧修建了李公祠。
从历史上看,养正中学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无论是满清、民国,还是东北沦陷时期。学校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的爱国志士和建设者。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长春,全校学生热烈响应,发起了“提倡国货,挽救灭亡”的反帝爱国运动。1951 年抗美援朝战争中,学校五百多名学生投笔从戎,赴朝参战。著名军事战略家李际均中将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学校的教学质量在社会上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1959年高考升学率名列全省第三,1966年前十二高是全市仅有的两所独立高中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又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养正书院变成了西长小学,孩子们童真的面容掩映在朗朗的读书声时。如今只有院内的这株百年古树,依然在见证着这里发生的点滴变化。
学校荣誉
播报
编辑
2020年11月16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