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学院(Wenhua College),地处武汉光谷核心区,是湖北省属民办普通全日制高校,前身为2003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2014年5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更名为“文华学院”。通过教育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占地面积1845亩,建有武汉、红安两个校区,固定资产总值132205.80万元;馆藏图书160余万册;设有8个学部,设有44个本科专业,8个专科专业;有专任教师881人,全日制在校生18135人。
历史沿革
2003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建院之初,在东湖校区集中办学。
2004年8月,学校搬迁至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2010年,学校通过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专业教学合格评估。
2012年,学校通过新增学士授权单位级授权专业合格评估。
2014年5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文同意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转设更名为文华学院。
通过教育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办学条件
学部专业
学校设有8个学部,开设44个本科专业,8个专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类型 | 学科名称 |
---|---|
“十二五”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 | 数据科学与光电信息 |
“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 | 智能传播与文化品牌 |
师资力量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聘请国家级教学名师和一批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术带头人和管理者。现有教师千余人,自有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94%,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占38%。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余人,博士生导师20余人。先后有39位两院院士、著名专家学者到学校研讨,推动学校建设发展与特色培育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2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3门;获批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1个,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1个;获批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基层教学组织5个;获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全校共有各类实验室98个,拥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233个;建有国家级众创空间及省市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教学成果
累计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止2024年,学校建有9个科研基地,其中2个省级重点科研基地(中心),10个校级科研基地;建有18个科研创新团队,其中9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2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
研究成果
截止2024年,学校教师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等纵向研究课题共计382项,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97项;共承担了488项横向课题,合同经费8982.2万元。近三年学校教师积极主动对接地方行业企业需求,承接横向课题231项,单项经费超过100万元的项目8项。
2016-2024年,学校教师公开发表论文1720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论文557篇,三大索引收录259;出版著作共计78部;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项,武汉市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获得授权的专利共计106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24年图星系统统计,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60余万册。除图书、期刊、报纸等纸质资源外,还拥有《中国知网》、《超星新版电子图书包库站(汇雅书世界)》、《博图外文电子图书数据库》、《起点考研网》等13个电子资源数据库
合作交流
学校秉承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优良传统,营造大学人文氛围,开设了“院士、名人、企业家”讲坛,杨叔子、李培根、罗俊、李德仁、杨家福、叶朝辉等20多位院士、校长与学生交流50多场次,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形成了良好学风。
学校通过推动多种国际游学、海外实践,建设综合、立体的国际交流和深造体系。学校也积极联络海外高校,与英,澳,日,韩等国家近20所高校建立了中外联合培养平台,截止到2024年,已有200余名学生通过学校平台赴海外深造。同时,学校还开设了高校国际交流的交叉学科课题研究,引进3门美国常青藤高校线上交叉课程;建立日语专业海外实习基地,为文华学子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