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英文名称为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缩写CUG),简称地大,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由教育部主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与国土资源部门、湖北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全日制高校 。学校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 ,入选国家“211工程”“双一流”“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1970年后,学校先后更名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于1974年定址武汉。1981年成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成为全国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1987年更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在武汉;1997年跨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5年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2006年,教育部、原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并成为教育部优势学科平台建设项目资助高校;2017年、2022年分别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南望山校区、未来城校区等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1479658.51㎡;设有23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教师1943人,全日制在校生34160人,包括本科生18719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 北京地质学院时期(1952-197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建国初期,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1952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系科组建北京地质学院。11月1日,北京地质学院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首届开学典礼,确定11月7日为校庆日 

1956年毕业的大学生集资在学校正门建起一座地质工作者塑像,基座正面是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题词:“为祖国多发矿藏,把自己百炼成钢”。1957年5月17日,刘少奇主席接见了北京地质学院应届毕业生代表,他说:“要建设就要搞地质勘探,就要打“游击”,你们是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侦察兵和先锋队。” 1960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文教战线红旗学院”,并跻身国务院确立的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列

  • 湖北地质学院时期(1970-1974)

1970年,受形势所迫,学校外迁已为大势所趋。学校派人分别前往陕西、江西、甘肃、湖南、湖北等地调查选址。同年五月,国家地质总局军代表批复同意将拟迁往湖南石门县建校计划改为迁往湖北江陵县,学校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 。1972年,高元贵同志重新主持学校工作,力主学校迁入武汉市。1974年,湖北省先后批复同意湖北地质学院在武汉市建校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5年,武汉市批复同意学校选址于东湖之滨南望山南麓 

  • 武汉地质学院时期(1975-1987)

1975年4月,教职工动手建起的工棚成了武汉地质学院的第一栋房子。1976年3月,武汉地质学院新校建设正式开始。1978年12月,武汉地质学院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成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可以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点8个,博士研究生导师12人,可以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点15个,全部为地学专业 。1985年12月,武汉地质学院校园建成 。1986年4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武汉地质学院试办研究生院,是当时全国33所研究生院之一

两地办学期

1987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复同意地质矿产部将武汉地质学院及其在北京的研究生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地质矿产部北京地质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地质科技管理干部学院联合组成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总部在武汉,分设武汉和北京两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校开始了由单科性地质学院向以地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的转变。1987年12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时任校长赵鹏大提出建设“国际型、现代型、开放型”大学的构想。1988年11月7日,学校举行重建地质工作者塑像揭幕仪式。1990年6月,确定《勘探队员之歌》作为校歌

1992年,中国启动实施“211工程”。在地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及时制定并实施了以五大学科群为重点内容的 “211工程”建设方案 。1993年,学校向原地矿部呈送《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立项论证报告》。1997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印发《关于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同意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正式立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首批跨入“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1996年3月28日,中国地质大学正式建立研究生院 。1999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在汉部属重点大学联合办学,被称为“华中七校联合办学”,又称武汉七校联盟,是目前全国持续时间最长、实质性参与高校最多、合作范围最广、受益学生最多的一种联合办学模式 

2000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学校进入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序列。2001年5月28日,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2002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创建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2004年4月,在学校五届四次教代会暨十四次工代会上,确定“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为校训

独立办学期

2005年3月,中国地质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

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同年,学校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2011年4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另外12所高校发起成立“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9月,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2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成为我国第一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大学登山队 ;11月,学校发起成立“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英文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Consortium in Earth Sciences,简称IUCES)。2016年12月,学校登山队完成“7+2”登山科考任务,即成功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和徒步穿越南、北极点,成为世界首支完成这一壮举的大学登山队 ;同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成立

2017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11月,学校面向长江经济带发起的战略性科技创新计划“地学长江计划”启动

2018年1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本次党代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前实现“第一步”阶段性办学目标、部署实施“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同年7月11日,中国地质大学附属武汉心理医院成立 ;9月2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6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7月,学校成为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的大学 。8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4月2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发起单位之一,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40所国内外高校一起,正式成立国际大学气候联盟(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Climate Alliance) 。9月30日,成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成员。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11月,被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并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2022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入选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同年11月5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史馆开馆。2023年8月11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内蒙古研究院 ;12月,学校当选空天地一体化遥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长单位 ,并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 。2024年4月30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能源学院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门类,现设有23个学院,开设70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围绕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以地球科学为主导,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截至2024年4月,学校现有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自主设置二级交叉学科,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5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位居前列。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农业科学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环境/生态学进入前1‰,地球科学进入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有教职员工3405人,其中教师194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683人,教授511人,副教授94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同等层次人才5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同等层次人才9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29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8人 。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3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形成北戴河、周口店、秭归三大实习基地。学校拥有2个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70余个校外产学研基地、19个实验教学中心、306个本科教学实验室等各级各类实践平台,拥有1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11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虚拟仿真一流课程,以及3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 ,开展了未来技术学院、李四光计划、李四光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有空间信息实验班、土地资源管理实验班等30多个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合作交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拥有“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国际科研合作中心,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等3个孔子学院,设立“丝绸之路学院”“约旦研究中心”和“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学校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900余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与会的境外专家每年600余人次。2024年1月22日,学校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地学教育培训中心协议,该中心被列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务实合作项目清单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10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1个 。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

研究成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地质学、矿产资源能源、地质工程、地球物理、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地理信息系统与测绘、材料科学与化学、经济与管理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取得一批重要成果。201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0项,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项、“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项。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 12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26人,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作者739人(含学生)。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 Compendex收录,《Journal of Earth Science》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收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为CSSCI来源期刊。截至2014年6月,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参与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的MAPGIS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搜救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目前拥有两座馆舍。南望山校区图书馆坐落于校园西区,正对学校大门,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现有馆舍面积24000平方米。未来城校区图书馆(未来图书馆)坐落于未来城校区的正中央,总建筑面积36835平方米,于2020年9月开放

2022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新增馆藏图书36397册,至2022年底馆藏图书达186.5万余册;可用数据库118个,其中中文数据库56个,外文数据库62个;全年开通试用数据库25个。全文电子图书193.88万册,电子期刊48576册,学位论文8931300册,音视频总时长249787小时。学校构建了学术机构知识库、学科服务平台、专利服务利用等综合数字服务系统;形成了以图书馆馆藏纸质与数字资源为主体、学科导航与知识发现为依托,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为辅助的资源服务体系;建成了以优势学科为重点、数字资源建设为主体、涵盖各专业的文献保障体系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