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湖北医药学院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中国湖北省公办高校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湖北医药学院(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坐落于湖北省十堰市,是一所由湖北省管辖,独立设置西医类的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湖北省2011计划”,学校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发展。 

学校成立于1965年,原名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1977年开始普通本科教育,1986年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郧阳医学院,1994年独立设置定名为郧阳医学院,1995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北医药学院,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开始举办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2017年10月,学校在深圳创建临床学院,深圳坪山医院成为湖北医药学院第八临床学院。 学校曾获全国文明单位、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湖北全科医学教育和免费医学生培养基地等荣誉称号。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6所附属医院,开设26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教职工1338人,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12144人,研究生1544人,留学生307人。

历史沿革

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时期

1965年11月,为响应时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改变鄂西北缺医少药的落后状况,支援三线建设,原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十堰创办医学院校,命名为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 1971年,全国高校恢复招生,学校以“推荐招生”的方式,开始招收医疗专业三年制专科生。12月4日,经郧阳地委批准,建立了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第一届党委会。

1972年8月,受郧阳地区行署委托,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主办兴建了郧阳地区卫生学校,学校开设医士、护士、检验、护理等6个专业。 1975年6月,学习朝阳农学院办学经验,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在丹江口市浪河镇创办了浪河五·七分校,开展专科医学教育。

1976年10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明确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实行省、地双重领导,省教委主管。1977年,学校经批准面向全省招收医疗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学校从此开始开展医学本科教育。 1978年11月,郧阳地区卫生学校编制单列。1980年,郧阳地区卫生学校与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分立。

同济医科大学郧阳医学院时期

1985年,随武汉医学院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学校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郧阳医学院。 1989年,学校开始试办麻醉学专业,学院是全国最早开办麻醉学专业的医学院校之一。1992年7月,麻醉学专业通过了专家论证会论证,学校正式开始五年制麻醉学专业教育。

1994年,正式列入国家普通高校序列,并定名为郧阳医学院。1996年,首批一次性通过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1998年,十堰市卫生学校整体并入郧阳医学院

郧阳医学院时期

1994年,国家普通高校序列把该校正式列入,并定名为郧阳医学院。 

1996年,郧阳医学院成为首批一次性通过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高校。 

1997年,学院在东风汽车公司总医院创办了临床医学二系。同年12月,郧阳医学院与白浪开发区正式签订“联合办学、共建医院”协议,学院在十堰市第三人民医院基础上,创办了郧阳医学院白浪校园和郧阳医学院白浪医院。 

1998年,十堰市卫生学校整体并入郧阳医学院。 

2006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结论。

200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09年,护理学获批成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建设点。 

湖北医药学院时期

2010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郧阳医学院”更名为“湖北医药学院”;11月,组织开展学校更名暨建校四十五周年系列活动。2011年3月,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挂牌成立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并组建第四临床学院。2012年5月,在随州市中心医院挂牌成立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并组建第五临床学院;1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名单。 

2013年7月,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开始举办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 2015年2月,学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7年,学校主干学科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2018年,学校入选湖北省“双一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20年6月,发起成立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校联盟并当选副理事长单位。 

2023年7月18日,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筹)揭牌仪式在十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6所附属医院,开设26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 学科设置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省级重点一级学科3个,3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1月25日,有教职工1338人,硕士生导师951人(含专业学位基地导师),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599人,博士461人。建有1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7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等国家级、省级人才103人,40余人(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北名师”等荣誉称号。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拥有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有6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出版学术著作82部,发表高质量论文2019篇

合作交流

  • 校企地合作

学校与地方政府和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主导编制1个省级、3个市级中药材地方标准,主持制订《十堰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十堰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0)》。 

  • 国际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是秦巴山区国际交流合作的窗口。先后聘请164名海内外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柔性方式引进10名海外学者。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杜兰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等国外高校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先后选派近600余名骨干教师、优秀学生参与出国(境)访学深造、学术交流等活动。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建有2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其中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和省级科技创新服务机构2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3年9月,承担各级各类纵向项目112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81项,省部级项目111项,并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40项;获得授权专利493项。学校与地方政府和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主导编制1个省级、3个市级中药材地方标准,主持制订《十堰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十堰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0)》等一批科研成果。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止到2023年9月,图书馆藏书134万余册,中外文现期期刊700余种,电子期刊29000种,电子图书305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0余个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